东京不相信纯爱

第四十五章 那年 那人 那事 (一)

“没关系学姐,任何人恍惚间看到一个熟悉又想不上来到底是谁的身影,都难免会楞上两秒。”

少年的回答很得体,让秋野信奈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旁边二百多斤的英国女留学生,已经忍不住询问道:

“学弟,你叫什么什么名字呀,学姐来给你登记。”

少年微笑着答道:

“我叫草间磬。”

女留学生看了看手中的花名册,在草间磬的名字后面写了“已报到”三个字后,抬头对他说道:

“是草间磬学弟啊,我看你是东京人?麻烦把家庭住址和家庭电话在这里写一下,方便我们通知学校的一些安排。”

女留学生说着,从本上撕下一张白纸,看上去一点也不正式。

“里奇!”秋野信奈当然知道她是什么意思,出声提醒她,意思是这样做很不好。

不过看到女留学生给她一个“别坏我好事”的眼神后,秋野信奈只得叹了口气不再说话。

学校和学生会并没有规定学姐、学长迎新,不可以找新生要联系方式。

事实上,很多人都在这样做。

毕竟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春天,夏天也是个交配的季节,冬天和秋天同样如此。

草间磬当然能明白,这个看上去像英国大力士的学姐是什么意思。

以貌取人并不是一个有教养的做法,但是在这位学姐面前,他选择做个没教养的人。

当然了,新生一上来就严词拒绝,实在有些太不给面子,他还是找了一个很得体的借口:

“哦,学姐,真是太不好意思了,我们一家在足立区,寄居于别人的房子里,即便给你地址,你找到的也是别人家,还有就是,我家都这样穷了,确实买不起家庭电话了,真是抱歉,我真的很想将这些信息,实在太遗憾了。”

他当然不会说自家住在东京都小资聚居区的目黑区,不会说自家有个六十多坪(近200平米),还带个小院的一户建,不会说父亲就为他配备了一台在价格昂贵的京瓷手机。

他不知道的事,一旁住惯了豪宅的秋野信奈,同情心正在不停的泛滥。

哦,真是太可怜了,上天给了他一副任何男人看了都忍不住羡慕的面庞,却让他降生在一个如此贫瘠的家庭。

这样的男孩子在足立区那个混乱的“贫民窟”,一定会被小混混们所嫉妒的,少年时或许挨了不少打吧。

草间磬不知道的事,他的一句话,就让秋野信奈在脑海里为他脑补出一部动画短片。

或许住在高门贵府太久了,她心里不免觉得穷人很值得可怜。

就像自己父亲那样,在电视机里总能看到他,穿着开线的西装,去到足立区的山谷、大阪的爱邻、横滨的寿町。

去到这些贫民窟的中学、小学,和那里的孩子亲切握手,和西服看上去有三年没戏的校长来个拥抱。

即使父亲回家后,会反复清洗那被人紧紧握过的右手。

即使会让母亲将他那天穿过的西装丢进别墅区的垃圾桶,并再将一件西装扯开线,已被下一次穿。

体恤穷人的种子,在父亲的熏陶下,早已在她心中发芽。

她露出一个和煦地笑容,对草间磬安慰道:

“没关系啦,进入东京大学之后,你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毕业之后会被无数企业疯抢,到时候你的家庭也可以因你而改变命运。”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在名侦探世界的日常
在名侦探世界的日常
再次醒来已经到了名侦探的世界,那是一个无法忘怀的人物,身为曾经的警校五人组之一,徘徊于几大组织之间,与名侦探的联手,当然也少不了点日常。
夜雨呀
江南之南
江南之南
江南宋城赣州,地处“江南之南、岭南之北”,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城市。《江南之南》是一本关于赣州的本土读物,为赣州存留了一份温馨的文化遗痕和时代记忆,但“不止于赣州”,同时也是一道认识江南、洞察客家的视窗。全书共5辑,分别为此山此水、客家风情、烟火记忆、人物春秋、诗赋江南,收录了99篇文章。“以文为镜,借字传情。”作者采用文学性笔调,透过不同的视角,或散文随笔娓娓道来,或诗词歌赋简约凝练,叙写了
陈相飞
机甲狂潮:从教练机开始无限进化
机甲狂潮:从教练机开始无限进化
叶流云穿越蓝星,一个机甲狂潮的平行世界,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机甲。叶流云却只有一个破铜烂铁般的0星教练机。好在他觉醒了无限进化系统,只要完成任务,就能够获得进化点,让机甲无限升级进化!0星动能系统?直接进化,10星恒星动力炉,无限能量!0星防御系统?直接进化,10星虚无量子防护立场,固若金汤!0星战斗系统?直接进化,10星终星武系列,毁灭星系,制霸宇宙,就在今天!你以为10星就是极尽巅峰了吗?不
是龙神啊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