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舆论战
这样的情形几乎发生在每一趟出城的商队中。
护送商队的卫兵或是吹嘘如今应天有多么富庶,或是说些郭子兴的八卦,或是说一下火枪和法克炮有多威猛,应天军队战仗着这两者想打哪儿打哪儿。
反正总体就突出一个中心思想:应天原本和滁州就是一体,但如今应天脱离滁州后,却过得多么多么好,军队战力有多么多么高,城内住户生活条件多么多么优渥等等。
反观滁州,攻城攻城攻不下,防守防守守不住,一个赵均用就让滁州城焦头烂额,结果人应天的军队一过来,直接把赵均用老家都给端了!
这滁州城内做贩卖私盐生意的,人脉都极其广,酒足饭饱后和旁人聊天,便有意无意地又把这些消息散播了出去。
最初的时候,滁州城内其他人听了总觉得这些人在吹嘘。
如今这个大家都在啃树皮吃草根的时候,你告诉我应天城里的人顿顿都有大米饭吃,甚至偶尔还能搞顿肉食,你这不是扯淡么?
还有那城墙修到七丈去?
这其中费多少人力物力就不说,大家都知道这砌墙得用到糯米去粘,城墙才砌得稳,修七丈高的城墙,那得用到多少糯米?
你居然告诉我应天城内家家户户还有米饭吃?
难不成应天的稻穗既能结大米又能结糯米,还能保证产量不成?
而且还什么能打到几里地外的火铳,几里地外连人影都看不清了,你火铳能打这么远?
但随着这种消息越传越多,甚至有一个盐商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亲眼见到一个卫兵一枪射中了五百步外的一棵大树,弹丸深深地嵌入树干中后,开始有人保持怀疑态度了。
风声越传越盛。
传着传着,便开始有人在想这么一个问题了:既然应天和滁州曾是一家,那如今的应天能不能再回归滁州呢?
当这人把这个想法提出的时候,当场便有无数人讥笑。
“人家应天现在过得好好的,凭什么来你滁州?”
“那……所谓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咱们滁州投靠过去,不就行了?”
“嘶……兄台,慎言!”
这人话刚出口,便意识到不妥了,如今滁州虽说因为私盐生意和应天一方的关系缓和了不少,但当初朱元璋是作为臣子反叛出去的,要投靠也是再投靠回来,哪有当主公的反投靠向臣子的?
那人当即讪讪地笑了笑,便算是揭过了这个话题。
这次的话题虽然结束得很快,但却在滁州城内的住户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两方本就是一批人,同根同源,那就存在融合的可能。
而张平安需要的就是这一丝可能,用来敲破两座城池之间脆弱的壁垒!
是的,这整个的方案便是张平安所提出来的。
就在汤和攻下盱眙、泗州之后,便意外地发现,此处竟然是滁州城内私盐的商路。
汤和的本意是断了滁州这条商路,让滁州城陷入断粮的窘境,然后等到滁州城内饿得差不多了,再一举攻下滁州。
但张平安却是灵机一动,想出了派卫兵护卫贩卖私盐的商队这么一出。
然后利用商队四通八达的耳目,逐渐地去传播利于应天的言论,潜移默化地改变滁州城内住户对应天的感观,最后水到渠成、兵不血刃地拿下滁州。
这便是舆论战!
但这个年代的人还没有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或者是说对舆论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
让张平安成功地钻了这个空子!
随着舆论的逐渐发酵,滁州城内住户逐渐地从私下里议论两城合并的事,变成了在公开场合肆无忌惮地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