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楚

第三百三十二章 水旱轮作

江南一带地广人稀,人口少,粮食需求少,在北方人口大量南下之前,这里几乎没有提高产量、增加收成的需求。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发生在北方的战争推动北方人口南下逃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规模南迁(西晋末年“永嘉之难”,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北宋末年“靖康之难”)。

人口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北方人的到来为南方带来各种社会变化,不仅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加大了粮食需求,这两点直接影响南方的农业生产。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重大改变,而一年两熟复种轮作制就在其中。

水稻本是水乡环境的产物,实行稻麦轮作就是在水田中植入旱地作物,这就是水旱轮作。依凭一年两熟的轮作,江南便能获得两季收成,养活更多的人。

稻麦复种的关键在于插秧。稻麦复种虽始于江南,但插秧技术却来自北方。水稻在北上南下的传播中,北方渭河、汾河等河谷地带都已经有种植。北魏农书《齐民要术》载,这些“北方高原”植稻区,稻苗长到七八寸时,地里的草也随之长起,农民除草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剪除杂草用水浸泡,令其腐烂;另一种水稻、杂草一起拔出,将草捡出浸入水中,稻苗重新载种。第二种“拔而栽之”虽然不是易地插秧,仅是原地复栽,但是从技术上与水稻移栽插秧有同类性质。

与北方水稻种植技术不同,江淮地区至六世纪一直保持着“火耕水耨”易田制。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它描述了江南地区的农业技术:将土地上滋生的杂草烧掉,作为肥源,随后灌水入田,播撒稻种,待稻出苗后,若再有杂草,拔掉踏入水中。这一过程,土地要达到肥源标准,需要一段时间,若土地连续使用,就几乎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火耕水耨”是建立在轮流使用土地的易田制基础上的。

北方人复栽的目的本是除草,或许北人南渡后也是本着除草的意图进行复栽,但插秧技术却在复栽中诞生了。

插秧有两个环节组成,每年三月前后将稻种播在拥有沃土的苗圃之中,苗圃中出土的秧苗几乎没有间距,因而占地很少,大约一个月左右再移栽到稻田之中。从苗圃中移栽稻秧,本意是将与稻秧同时生长的杂草拔出,无意之中成就了插秧技术。中唐诗人高适有诗“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说明中唐以前,插秧在长江流域已经成为普遍应用的水田技术了。但是这时的插秧目的仍在除草。

插秧为一年两熟稻麦轮作提供了条件。这条件是什么?就是时间与空间。水稻三月种者为上时,收获期在八月下旬。而冬小麦的播种期多在八月下旬、九月上旬,收获期却在四五月,相互重叠的用地时间不具备水稻收获后种植冬小麦的条件。

有了水稻插秧技术,一切都不同了。

一般三月开始育秧,虽然这时正是冬小麦的生长期,但育秧是在苗圃进行,稻麦不存在用地之争,待四月末、五月初冬小麦收获上场时,这正是水稻移秧的日子,稻麦用地完美地衔接起来。宋人陆游诗中就有“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的情景。

冬小麦收割、水稻插秧都在四五月间进行,乘着梅雨季节的间隙,抢种、抢收,是农家最繁忙的时节。

楚国如今已经占据江、淮中下游地区,在即将来临或已经来临的寒冷期,如果能够推广稻麦轮作,粮食产量将大大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将大大增强,几乎占据了整个南方的楚国未来也将更加富庶,持续作战能力更强。

这,或许才是楚国未来一统路上最强大的助力!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大秦:朕刚一统六国,获得传送门
大秦:朕刚一统六国,获得传送门
秦始皇嬴政获得传送门系统,可以穿越到两千年后的现代。看到遍地的宝贝,嬴政眼馋流口水,伸出了孔武有力的双手:土豆红薯亩产高?搬!千里传音高科技?搬!没有工业基础,需要原始材料?搬!军备武器落后?搬!大秦软实力不足?搬!……搬搬搬,嬴政都搬疯了!发展农业,创建工业,升级军备,开发水电站,修铁路,搞蒸汽机,造火枪大炮……打造属于大秦的现代化,创秦万世之根基。在看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后,杀赵高,贬胡亥,斩项
树五大夫
大明:我的屠龙技被太子曝光了
大明:我的屠龙技被太子曝光了
穿越大明成为朱厚照的弟弟,签到屠龙技。他只想躲在兄长的背后做一个默默无闻“指导江山”的人,没料想他那怨种兄长竟然把他给曝光了。糟糕!他那便宜父皇,竟然要他当皇帝!!
大富哥
九千岁,女帝她又纳妃了
九千岁,女帝她又纳妃了
唐枫穿越异世,成了大夏皇帝楚君玉的贴身太监。为了生存,他选择迎难而上,却意外发现皇帝竟是女儿身!谁知女帝不仅没杀他,还要他去后宫干杀头的大事…
梦一刀0
烟火大唐
烟火大唐
穿越到唐朝,你会做些什么呢?一人之下?声色犬马?咸鱼舔狗?种田人生?幕后推手?迎娶公主?那……如果你是皇族呢?“我舔了李二半天,他居然要杀我?”李世民:“朕才当了半年的皇帝!”太子:“皇叔!你会杀了我们吗?”李杰:“……蝴蝶的翅膀,真好看啊!”
戏流沙
流华录
流华录
长天留痕,渊渟现龙,风流清华,绝代双骄。这朝堂之上、江湖之下,你的名字刻上去,便再也消磨不去了。
清韵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