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子频频点头,他对这个谈话内容仿佛比讨论填词还有兴趣,而且更熟悉。柳三变刚才说的这些只是为了阐明南方经济文化对都城东京的巨大影响,他见刘公子兴致很高,便继续说道:“正因为‘国家根本,仰给江南’,随着经济打上了南方的烙印,填词也带上了典型的南方文化色彩,词的普及发展在开封也有了肥沃的土壤。我因上次考场失利,反省自己对国家经济、民生关注不够,为此,我在前几年特意沿汴水、淮水一路考察,切身体会到这一路上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的交流发展,这趟线真是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纽带,联通了开封和江南。今届科考的赋题若事关经济,我下笔时一定会得心应手,这样的去观察、体会生活,对人生太有意义了。”
柳三变并不是个善谈之人,何以刚一接触到这一题目便能侃侃而谈出口成章?这与他善于思索勤于读书的深厚的学问功底分不开,更与他在填词度曲上的心雄万丈的志向有关。还有就是他能反省自己,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填词是他一生的挚爱,因此有关填词的一切,诸如词的产生、词牌的发展变化、词句与音乐的结合、词的历史定位、词的流派和代表作等等,无一不在他的研究探索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对填词的思考深度远远超过前人和与他同时代的所有人。
他的这一番言论,听得公子不住点头称善,看来这个柳三变不单只是填词出众而已,而且也有经纶济世的才干,他能够剖析自己,补充知识,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素质,难能可贵。
公子道:“你刚说的要想光大词之文体,必须要让多数人喜欢,只在少数文人士大夫圈内,影响甚微,这话是说到点子上了。”
柳三变想了想道:“文学终究不是少数人之文学,如只囿于皇城圈内士大夫互相唱合,又焉能发展之流传之?必须得到百姓的认可喜爱,众口流传,方能长盛不衰。准此,要想使词体这一形式发扬光大,传承不息,必须要使之为广大市民所接受,不再是只为少数文人、官家服务的工具。再者,也莫道市井新声竞起,便是俗人百姓为之,事实上市井新声多是文人所作。我朝开科取士每届数十百人不等,但是词填得好,官又能做到高位的如晏殊等人,这等人可称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更多的文人沉沦于下层,这些混迹于社会底层的文人既有坚实的文学基础,又与广大民众息息相通,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出社会的真实的一面,更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中坚力量。故此市井传唱的,也多是文人所作,这层意思不知我表述清楚没有?当然你可能要问你属不属于这类人,我可以毫不隐晦地说我就是这类处于社会底层的文人,即使以后作了官,我也不会脱离这个阶层,我的作品植根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