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还没有进入后来那种全球货币宽松的时代,如果不是香江和东南亚的投资人,对于零售行业比较青睐,加上英豪集团的声誉加持,一般是很难融到这么大规模的资金的。
英豪科贸在短短不到一年内,分两次累计融到了55亿港币的巨资,使得公司的资金实力,一下就雄厚起来了,即使不考虑英豪集团在背后的加持,也已经是一个规模足够庞大的零售集团了。
英豪科贸的挂牌仪式,陈兵倒没有再隐于幕后,而是亲自出席了,连现在常驻在灯塔的赵平也特意飞了回来。
这个股票挂牌仪式,办的是相当的隆重,不仅几乎所有的香江华商富豪都亲自出面来进行了祝贺,不少东南亚的富豪也专程赶了过来捧场。
而TVB和亚洲电视台更是把英豪科贸的这次挂牌仪式,当成了重点的财经新闻来进行报道。
等到股票正式开始交易,英豪科贸的股价也毫不意外的出现了大幅的上涨,十来分钟之内,股价就直接冲高到了18港币左右,才开始有抛盘出现,之后才开始横盘整理。
英豪本就在香江名声响亮,英豪科贸的发行价格又没有定的太高,加上这么多富豪来捧场,都使得那些二级市场的散户,对英豪科贸的股价走势极为看好。
到了下午开盘,股价再次向上冲了一波最高涨到了23港币才开始回落,最终首日的收盘价定格在了21.05港币,上市首日的涨幅接近了50%。
而这样的上市表现,也让去年参与了英豪科贸融资的富豪都大赚了一笔,去年20亿购买股份,如今的市值已经超过了39亿,差不多直接翻了一倍。
这就是股市造富神话的最直接体现,20亿港币这么大的资本,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就获得了一倍的利润,除了在股票市场上,几乎很难再找到,这么容易赚钱的生意。
而在这场造富运动中,获利的可不仅是那些香江和东南亚的富豪,还有英豪的不少员工和高管。
这次上市的是英豪科贸,第一个获利的自然是英豪科贸的管理团队和员工们。
去年陈兵在确定了上市计划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英豪科贸的管理团队和员工,低价配售了5%的股份。而其中作为英豪科贸CEO的钱会来,更是一个人拿到了1%的股份。
这些股份虽然在两次融资后,已经被稀释了近半,但如今的市值已然超过了1亿港币。
在加入英豪之前,钱会来只是一个收入不错的职业经理人,在英豪跟着陈兵打拼了五年,通过这次的公司股票上市,他个人的身家,也直接就超过了1亿港币,成为了真正的亿万富豪。
英豪科贸的其他高管和员工,自然没有钱会来得到的多,但也有十几个人身家直接过了千万,身家百万的更是过百,而就连最低级的员工,通过这次股票上市,也获得几万的股票收益。
除了英豪科贸的员工得到了直接益处,英豪集团的那些高管,其实也分了一杯不小的羹。
陈兵在设立英豪的时候,就预留了10%的股份,作为股权激励之用,这些股份,只有在公司成立不久时,吸引徐天风加入时动用了0.5%。
之后,在83年初的时候,陈兵就启动了第一期的股权激励计划,拿出了1%的预留股权,在这三年里,陆续分配给了英豪集团的核心高管和技术人才。
这1%的股权,可是英豪集团母公司的股权,现在粗略估估也价值数亿美元。
只不过这个股权有一些瑕疵,英豪集团内母公司是不会上市的,这种母公司的股权就没有办法进行出售变现,除非是离职时被公司回购掉。
而且英豪一直以来分红的比例极低,这1%的股权,每年能够得到的现金分红都可以用可怜来形容了。
但这次英豪科贸上市,终于给了这些股权,变相变现的机会。
1%英豪母公司股权,对应的英豪科贸股份大约是千分之五。
陈兵会将这千分之五的股份在二级市场卖掉,而所得的资金就会给这些持有股权的核心员工按持股数量进行分配。
以英豪科贸现在210亿港币的市值,这点股份的价值就是1亿港币,分给那些英豪母公司的核心高管和员工,虽然不能产生一夜暴富的效果,但实际的获利可是真的不少的。
而且这也会成为英豪公司今后的惯例,英豪母公司的剩余预留股权会陆续进行员工持股的分配,而英豪旗下的子公司,只要分拆上市,这些对应的股权,就可以陆续变现成现金,分配到那些持股员工的手中。
借助资本市场造富,不过是英豪科贸上市带来的附带效果,并不是陈兵真正关注的。
对于陈兵来说,将英豪科贸进行分拆上市,其实只是英豪今后一系列重要战略步骤的开始。
英豪到现在已经创立五年多了,而英豪的业务线也一直在不断的进行着扩充,这就造成英豪集团的架构已经非常庞大甚至臃肿了。
而一个企业管理集团,一旦庞大臃肿起来,就极容易患上大公司病,变得行动迟缓,效率低下。
要保持英豪集团的持续健康运营,就必须要进行必要的瘦身。
英豪科贸的分拆上市,就是英豪集团瘦身运动的开始,对于陈兵来说,这次英豪科贸拆分上市的重点,不在于上市,而在于分拆。
今后的英豪科贸,将作为一个真正的独立商业公司开展业务的运营,英豪集团也只会作为大股东来掌控一下大的战略方向,而不会再过多的介入英豪科贸的具体运营。
这样的拆分方式,不仅能够减轻英豪母公司的管理压力,也有利于协调英豪旗下不同业务之间的关系。
英豪的业务一直是围绕着电子产业在展开的,许多业务部门之间,都有着很密切的业务联系。
而有密切业务联系的情况下,即可能产生相互配合的协同效应,同时也会造成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
只是由英豪的母公司,来在中间进行仲裁,平衡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其实并非是最高效的方式,甚至可能会成为无效、甚至负效应的方式。
许多大公司,经常容易陷入那种山头林立、人际关系复杂的情况,而很多决策衡量的重点也就不再是公司的利益,而是办公室政治。
陈兵不是那种调解下属关系的高手,也不会什么帝王的平衡之术,所以陈兵就要选择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那些下属的部门陆续分拆独立出去,让他们自己去运营。
这样虽然可能会损失一些紧密协同的效应,但各个下属部门之间独立之后,却更容易去区分各自的利益,减少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双方合作都受益的情况下,反而更容易达成合作。
这当然不是什么普世的良药,就一定能够治好大公司病,但却是陈兵认为最适合自己能力和性格的处理手段。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完美的制度体系,更多时候,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制度。
而且,英豪现在的业务范围过于庞大,造成垄断的风险也在日渐的提升,主动进行瘦身,其实是可以尽量减少这种垄断风险的。
陈兵一定要抓在手里不放的,只会是两类业务。
一种是现金流奶牛业务,陈兵需要他们提供的现金流,来支撑庞大的研发支出。
另一种,就是拥有战略性价值的科技业务,无法从自己的技术研发体系中脱离出来。
而那种已经发展成熟的商业业务,未来技术价值也开始下降的产业,陈兵都会陆续把他们拆分出去,通过上市为他们募集一笔发展资金,然后让他们去真正的独立运营。
英豪科贸只是开始,未来陈兵要陆续拆分独立出去的业务还很多,例如那些已经开始独立运作的计算机硬件公司。
在陈兵看来,他创立的这些公司,就像是在收养孩子,只有把那些养大了的孩子放出去,陈兵才能腾出更多的空间和精力,去养那些新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