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联电还是台积电,其实都是英豪的未来的竞争对手,但从这两家公司发展的历史上,陈兵也同样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
台积电专注于晶圆代工,专注于技术提升,这自然是陈兵要学习的榜样,但联电的经验,其实也同样有很多的可取之处。
陈兵进入半导体领域,可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也不仅仅是为了创办一个牛逼的半导体公司。陈兵的目标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其实是带动内地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发展。
尤其是在IC设计方面的带动作用,联电其实比台积电突出得多,从这个角度而言,其实联电的经验,对于陈兵来说更加的重要。
联电早期走的是一体化的IDM(Ied Device Manufacture)模式,台积电走的是专业晶圆代工的Foundry路线。
从几十年之后的行业竞争格局来看,更加专业化的晶圆代工模式Foundry,无疑更加符合行业分工的趋势。
陈兵重生时,能够继续坚持IDM路线的,其实只剩下了少数几个大的半导体厂商。
但其实这些大的半导体厂商,也已经把很多的生产,委托给了专业的Foundry厂。
陈兵旗下的半导体产业,未来肯定也是要走Foundry道路的,其实英豪下属的芯片厂,已经在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在进行布局了。
只不过现在还是在1984年,半导体产业的行业分工,还没有成熟到,晶圆代工Foundry必须完全独立运行的阶段,英豪还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调整。
英豪旗下的两个半导体业务,其实已经开始进行了内部的分工。
英豪偏重芯片生产,其实就是在向Foundry模式偏移,而PBH的半导体业务,不会再大规模投资生产线,其实就是已经在向Fabless(无工厂芯片供应商)模式转化。
联电和台积电身上,都有陈兵需要学习的地方,但其实这陈兵能够走到道路,也注定与这两家公司,会有很大的不同。
这两家厂商,其实都是纯粹的半导体厂商,更多的是依赖于融入全球的供应链,需要非常开放的产业环境。
但陈兵本身的内地人身份,过度的融入全球供应链,是有很大的潜在风险的。
因此英豪其实一直走的是财团型的纵向一体化道路,其实与英豪的模式最相似的,是宇宙半岛的三星。
在陈兵重生的那个时点,其实全球的财团模式已经不多了,大部分的财团也是在霓虹、宇宙半岛、或东南亚。
财团模式,其实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向融合产生的庞然大物,能够形成财团,是需要有很多远远超出商业层面的因素来支持的。
灯塔的金融资本于产业资本结合的也很深,但灯塔走的不是财团模式,而是金融资本控制产业资本的模式。
在80、90年代,霓虹和宇宙国的财团模式,曾经表现出非常强大的竞争力,那个时代全球几个规模最大的银行,几乎都是霓虹的,而这些银行却是受到霓虹几大财团的控制。
但随着灯塔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几次收割,进入新世纪后,其实这种财团模式,已经几乎被灯塔的金融资本,全面压制了。
广场协议之后,霓虹的经济就被灯塔全面收割了一波,霓虹不仅仅是放弃了在半导体产业上的对抗,在金融领域其实也已经躺平认操了。
宇宙半岛崛起的时间,晚于霓虹,被收割的时间也要晚一些。
直到98金融危机的时候,宇宙半岛才出现了诸多财团的倒闭,而仅剩的几个所谓的财团,其实也已经落入了灯塔的控制之下。
例如三星,虽然仍然是李家在前台掌权,但其实背后的掌控者,早就已经是灯塔的金融资本了。
霓虹的产业结构过于特殊,可以借鉴的很少,但宇宙国的发展模式,陈兵还是仔细研究过的,尤其是三星。
三星的发展历史,其实很长久,早在30年代就已经开始兴起,到了60年代已经发展为宇宙半岛的十大财阀之一。
而90年代之后,三星更是凭借在电子产业的不断扩张,终于脱颖而出,成为了宇宙半岛的第一财阀。
有一句话,“宇宙半岛人一辈逃不过三样东西,税收、死亡和三星”,可见三星在宇宙半岛,已经达到了何种垄断的程度。
三星能够从诸多宇宙半岛的财阀中脱颖而出,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电子产业,在全球的电子产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98年金融危机之时,三星能够全须全尾的逃过一劫,也是因为他在电子产业的成就已经足够大,灯塔需要他继续存在来压制霓虹。
三星电子产业的发展路径,从事后看,其实非常的清晰,就是依赖财团的巨大资金实力,不断的扩张,包括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
如果说联电和台积电,走的是半导体行业分工的专业化路线,三星走的就是依靠对区域经济的垄断,在不断的进行全面扩张。
三星其实在60年代就开始涉足电子相关产业,但70年代,还主要是在经营家电领域。
但三星的接班人李健熙在70年代,就敏锐的关注到了半导体产业的巨大机会,开始不断加大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
70年代,宇宙半岛同样推出了发展半导体的产业政策,鼓励各个财团,向半导体领域进行投资。
三星由于有家电产品为根基,早期的半导体产品,其实集中在家电上游的芯片领域。
直到灯塔IBM推出了PC产品,三星也开始仿制之后,才开始寻求进入DRAM行业。
老牌财团最大的好处就是人力资本足够雄厚,一旦想要进入某个新行业,就能很快组织起研发力量,进行逆向工程的研发。
三星在1983年6月,从灯塔的美光获得了DRAM的专利授权,仅仅6个月就推出了64K DRAM的产品,一年之后就推出了256K DRAM。
而接下来,三星就凭借着着名的反周期投资,不断的进行扩张,十年之后,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DRAM生产商。
李健熙是三星电子产业不断扩张的战略领导者,在他还只是家族继承人时,就已经在不断加大电子产业的投入。
等到他真正掌权之后,就开始带领三星在扩张的道路上不断狂奔。
摩托罗拉拉开移动通讯产业大幕之后,三星也同样开始快速的跟进,从车载电话起步,87年就开始推出第一款手机。
虽然三星的手机业务,起步时存在了诸多的问题,困难重重,但三星依靠财阀的巨大财力,不断的投入资源,使得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到了95年,三星更是击败了摩托罗拉占有了宇宙半岛一半以上的市场。
整个80、90年代,三星都在不断的狂奔式扩张。横向上,他不断进入推出各种电子消费品,几乎横跨了所有的电子消费品领域。
而纵向上,三星就开始不断的投资半导体和各种元器件,几乎大部分终端电子产品的元器件,三星都是自己生产的。
依靠着这种强悍的完整供应链自产能力,三星在世纪之交,就已经成为了全球业务覆盖面最广的电子集团。
英豪从创立开始,就一直在不停的扩张产品线,从游戏机、计算机,到通讯产品,然后又开始不断的向上游半导体、电子元器件延伸,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学习三星的成功之路。
三星是一个怪兽,能够在几十年内不断的持续扩张,依赖的是财团背后的金融资本支持,以及灯塔的放纵。
但英豪只是在产业扩张路线上,敢于学习三星的模式,但英豪却并不敢向财团方向发展。
三星的根基在宇宙半岛,有财团生存的土壤。但英豪虽然设在香江,其实却是以内地为根基,在内地是没有财团的生存空间的。
内地鼓励大型的实业集团,也允许民间资本一定程度上参与金融领域,但如果想要将实业资本于金融资本进行紧密结合,去发展什么财团,就会碰触到真正的红线,最终的后果就不必多说了。
即使英豪的总部注册在香江,也同样无法在海外玩什么财团。财团是需要更高层面的力量支持的,没有这个层面的支持,玩财团就是在找死。
真当灯塔的金融资本是泥涅的?背后没有足够支撑的金融集团,其实是非常脆弱的,灯塔有一万种方式,轻轻松松收割掉这种没有根基的所谓金融集团。
陈兵敢于效仿三星的怪兽扩张路线,依仗的并不是金融,而是背靠内地,内地有足够的市场,能够支撑英豪的持续扩张。
同时英豪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只要愿意乖乖的守规矩,不玩什么过度垄断,不去收割民间财富,内地也自然会为英豪提供足够的经济层面以外的保护。
什么爷爷我想要这种事情,到了英豪现在的规模和影响力,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了。
陈兵前世做了一辈子的产业观察,对于如何获得内地的支持,还是非常有把握的。
80、90年代,其实内地本身就是在建立工业基础的阶段,各种各样的野蛮生长才是常态。
英豪这样的,能够在海外市场,赚取大量资本,又反过头来,不断向内地投资,帮助内地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做法,在内地自然是会受到双手欢迎的。
凭什么,实际上根基非常浅薄的陈兵,能够得到周主任、超品的支持?就是因为陈兵所作所为,正式内地所需要的。
陈兵怪兽式扩张,其实一直主要抢占的是海外市场,而且陈兵一直在进入的,都是那些新兴的技术领域,于灯塔的那些电子巨头之间的冲突并不大。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此时灯塔的金融资本扩张,才刚刚开始加速。
灯塔用金融手段对全球的收割,也是从广场协议之后,尤其是进入了90年代,灯塔失去了最大的竞争对手,才开始放纵金融资本的横行霸道。
至少在灯塔失去对手,双手插兜,喊出还有谁之前,只要陈兵不与灯塔的电子产业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就不用担心灯塔的金融资本来盯上英豪。
未来的十年,是英豪最安稳的产业发展机会,至于十年之后,英豪也已经足够根基稳固,甚至能称上老牌的电子集团的时候,也就有了足够的自保实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