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总经理,我是信报的记者,您刚刚讲到,要发展移动通讯业务,需要极大的资金投入。
英豪公司是香江近两年快速崛起的科技公司,业绩肯定是在不断的突飞猛进,但香江的民众对英豪公司的财政状况了解的并不多,是否能请您介绍一下,英豪公司的财政情况?”
英豪这几年飞速崛起,大家都知道英豪肯定很赚钱,但英豪一直异常低调,很少有人知道,英豪到底有多雄厚的实力。
“英豪的具体财务状况,是商业机密,恕我不能披露准确的数字。
但为了给香江民众足够的信心,我可以简单的透露几个数据。
第一个数据,英豪去年的总营业收入,已经超过了20亿美元。
第二个数据,英豪是一个全球化的公司,在香江、灯塔、欧洲、霓虹都有大量的分支机构,全球的员工人数也已经超过了2万人。
第三个数据,我们英豪公司的董事长现在正在灯塔,注册组建一个新的电子科技集团,已经灯塔的RCA、INTEL、摩托罗拉等着名科技公司达成了诸多的合作。
这个集团的投资金额,高达5亿美元,资金已经全部到位了,全部来自我们英豪的自有资金。
第四个数据,英豪的现金非常充裕,几乎没有什么负债,在贷款方面,只有去年从汇丰银行做了一笔20亿港币的长期贷款,用于一些大型科技工厂的建设。
另外我们还获得了渣打、花旗等大型银行20亿港币的授信额度,只是这些额度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动用过。
我想这些数据,已经足以证明英豪有足够的实力,为香江民众提供良好的移动通讯服务。”
这个记者发布会的内容,到这里,其实早就歪楼了。原本这些记者,都是奔着香江电话公司并购传闻来的。
没想到陈兵直接抛出了移动通讯服务的话题,还公布了英豪公司如此重要的财务数据,也使这个发布会的议题,不知不觉就被带偏了。
不过还是有记者更关注这个并购本身,把问题又拉了回来。
“陈总经理,我是BBC驻香江的记者,请问您要收购香江电话,有没有想过被拒绝的可能?如果被拒绝了,英豪会在资本市场上发起恶意强制收购吗?”
说好的每个记者只能问一个问题,BBC的记者却直接问了两个,而且明显提问的角度,并不善意。
“您这已经是两个问题,还请后面的记者朋友们注意,还是不要破坏规矩。”陈兵先是小小的给了一个告诫,才回答提问。
“怡和是香江最有影响力的商业集团,也是英豪的学习榜样,我们这次向怡和提出的只是意向性的询问,是抱着极大的善意来寻求双方的合作的。
英豪的主要精力一直都是放在技术和业务上,对于资本市场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到现在为止,我们英豪还没有一家上市的公司。
我们对于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恶意强制收购并没有兴趣,我们寻求收购香江电话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更快的推进移动通讯服务。
我们非常尊重怡和集团,希望能够与怡和集团达成的是友好的业务合作。我们之前请商业前辈带去的意向,也只是一个合作的邀请,至于后续的发展情况,还需要双方的友好交流。
实话说,我也不知道这个消息,今天怎么就被突然披露到了媒体之上。
香江电话公司是经营基础公众服务的公开上市公司,我能够理解大家对这个话题的敏感。
但是,我暂时也没有办法就这个事情给出更多的信息,毕竟到现在为止,我们和怡和还没有进行过任何方式的正式接触,你们现在想要挖掘更深入的新闻,实在是有些太早了。
不过大家放心,如果后续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我们一定会及时的向诸位媒体朋友和公众进行通报。”
陈兵的回答,让下面的记者们略有些失望,媒体是喜欢大新闻的,也喜欢报道那种针锋相对的商业竞争,因为这些内容,才能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
不过陈兵的回答,也让这些记者明白,在就这个可能的并购案本身去挖掘,能够挖掘到的新闻内容已经很少了。
双方都没有见面那,而且两方披露的信息都很温和,并没有什么针锋相对的态度,与其在并购案上进行诸多的猜测,不如多挖挖背景新闻。
尤其是英豪要在香江推出移动通讯业务,这个事情的新闻价值,甚至还要在并购案之上。
毕竟此时的香江电话,股市上的市值也只有不到10亿港币,在香江商界的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
后续记者再提的问题,又回到了英豪公司和移动通讯业务之上,而这也是陈兵想要达到的目的。
对于香江电话的并购,涉及到怡和、英豪切身的商业利益,被媒体过度的追踪报道,并不利于这个并购的推进。
将媒体的关注度引到移动通讯业务上,可以给后面的具体并购谈判降低一些火药味,更利于谈判的展开。
而且移动通讯业务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科技服务,英豪要把这个业务引入香江,必然会受到主流媒体的欢迎。
这无形中其实是为收购香江电话公司,找到了一个舆论支持的支撑点。
只要媒体支持移动电话业务的引进,其实就很容易在情感上,赞成英豪收购香江电话的行为,这对于英豪的后续动作,会更加的有利。
陈兵将收购香江电话公司的动作,作为了推出移动通讯服务的一环,会给媒体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
其他公司如果也想来与英豪争夺香江电话公司的控制权,必然要拿出类似的业务发展计划,否则在媒体的评价之上,肯定会先丢一分。
感谢书友牛马娱乐而已、kk客、我是金口玉言的月票支持,感谢书友们的推荐票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