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PC产业竞争,格局还很混乱。IBM凭借品牌优势和推出PC架构,一支独秀;英豪凭借去年推出的PC产品,虽然还不能挑战IBM的第一位置,也已经稳居了第二。
旁边还有苹果公司在虎视眈眈,妄图推出新的产品来与IBM进行竞争,而康柏等新厂商也已经开始了崭露头角,拥有了市场上的一席之地。
陈兵率先推出286计算机,就是要对IBM形成技术挤压。逼迫IBM也不得不跟着进行技术升级,缩短IBM产品的销售周期。
研发一款新的PC成本很高,但仿制一台别人的PC,成本就会大幅的降低。英豪有陈兵这个作弊器,研发一款新PC,其实就是在仿制前世历史上的产品,需要投入的成本远比IBM要低的多。
而英豪在推出新的PC之后,还会有意的加速技术扩散,推进康柏等新PC厂商,一起来进行技术升级,对IBM进行不断的撕咬。
陈兵从来没有想过在灯塔市场上,去击败IBM,抢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那无疑是在将灯塔国政府的目光,吸引到自己的身上。
对于灯塔市场,陈兵的目标就是占有个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市场份额,保持在第一集团之内,并不断的搅局,加大PC产业的竞争烈度。
而英豪公司的主要市场,将会放在灯塔之外,灯塔固然是全球第一大的计算机市场,但除了灯塔之外,欧洲、霓虹、内地、东南亚的市场加起来,其实并不比灯塔市场小。
从今年开始,陈兵在PC这个产品线上,会每年推出至少一款新的产品,不断把新的技术应用引入进来,推动PC产品的不断快速迭代,诱使所有的PC厂商,一起来加速进行技术迭代竞赛。
技术迭代,是电子产业的常规进程,但往往在市场一家独大时,技术迭代就会减缓,而竞争激烈时,技术迭代就会明显加快。
陈兵要的,就是让这个技术迭代不能慢下来,在高频率的技术迭代过程中,其实会消耗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利润空间,也包括英豪自己。但英豪是主动的,其他同业则是被动的。
在整个行业规模快速扩张的背景下,陈兵的这种损人不利己策略,很难被人看出有别有用心的猫腻,而只会被理解成一种技术竞争的常态。
陈兵要把PC产业格局搅乱,当然不是只为了,做一个单纯的搅屎棍。
英豪的定位,可不止是一个PC制造商,其实英豪的产品线,一直在向上游推进,英豪自己能够研发制造主板,已经在切入硬盘制造,正在从INTEL那里谋求存储芯片的技术。
PC产业竞争越激烈,价格就会越便宜,而应用规模就会越大。陈兵在上游领域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了,在PC整机上面损失的利润,通过部件出货量的增加,完全可以补回来。
PC整机的利润空间,未来会越来越低,而行业利润都会向上游的关键部件进行转移,到了必要的时候,陈兵甚至可能完全放弃整机的市场,彻底转型成一个PC部件的供应商。
当然,这个现在说起来还有些遥远,PC品牌还有十几年的市场红利期,并不需要太急。
除了搅乱整个PC产业的竞争格局之外,陈兵提前推动286计算机的上市,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目的,就是推动INTEL的公司定位转型。
在后人的眼光中,CPU和DRAM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产品,CPU是所有计算机应用的核心,而DRAM只是一种不断在降价的配件。
如果让后世的人,有机会在两个行业里面,选择一个作为龙头厂商,所有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CPU行业。
但这种判断,是建立在PC产业,已经规模非常庞大的基础之上的,在PC产业规模刚刚起步的时期,CPU的重要性,还远没有那么突出。
历史上,INTEL一度是把自己定义成一家存储芯片的的龙头厂商,直到1985年、86年左右,INTEL彻底放弃了DRAM业务之后,才一门心思做起了CPU行业的龙头老大。
这当然不是因为INTEL的管理层愚蠢,而是因为行业的演进,还没有到达合适的阶段,任何的经营者,眼光都会受到时代的局限。
后世的人,提起INTEL一定会说他是CPU行业的老大,但查查历史,就会发现,INTEL起家的产品,其实是DRAM。
INTEL成立于1968年,那时候还没有CPU这个东西,INTEL成立之初,主要的产品就是DRAM。
DRAM是IBM公司1966年发明的,但却是INTEL公司在1970年,率先实现商业量产的,到1974年,INTEL的DRAM产品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83%,几乎垄断了这个市场。
只不过,随着诸多竞争对手的涌入,INTEL的市场占有率在其后的几年内,开始不断的下滑。
而INTEL进去CPU产业,其实是有些偶然的。INTEL进入CPU领域,是源起于一份价值只有6万美元的委托研发合约。
那时还是1970年,INTEL也不过刚刚成立两年,还只是一家研发存储器的小公司,需要尝试各种能够带来收入的业务。
霓虹的一家计算器生产商,找上了INTEL,委托INTEL开发一款用于计算器的CPU。
经过一年多的研发,期间还经历了延期交货的跳票插曲之后,1971年,INTEL才成功研发出了4004芯片。
而正是这款4位CPU,开启了CPU时代,也开启了INTEL称霸这个行业的历史。
这款CPU为INTEL带来不错的商业利润,但与DRAM这种核心产品比起来,重要性还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INTEL是一个技术性的公司,在4004的基础上,又继续进行技术升级,在1974年推出了8080芯片,将CPU代入了8位芯片时代。
然而,此时强大的对手出现了,两款着名的8位芯片,Z80和6502横空出世,以只有八分之一的价格,击败了INTEL的8080和摩托罗拉的6800芯片,霸占了八位CPU的市场。
而正是这两款8位芯片的应用,才催生出了苹果等公司的微机产品,开启了微机的时代。
8位芯片,已经体现出了CPU在计算机中的核心作用,但由于两个竞争对手产品的强大,INTEL并没能在8位芯片时代,获得太多的商业利益。
之后不肯服气的INTEL继续进行技术升级,推出8086芯片,也开启了16位机时代。
8086的复杂度已经很高了,竞争对手,再难用低廉的生产成本来与INTEL竞争,这颗着名的芯片也终于搭载到了IBM的PC机之上,得到了规模化的应用。
8086无疑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8086时代的PC机,几年的累计销量还只在百万台规模,8086每年的出货量也只有几十万片。
用量的不足,使得INTEL虽然重视CPU产品,却不敢将公司的战略重心,全部定位在CPU之上。
历史上,直到IBM公司在1984年推出286电脑之后,开始真正带动PC机全面爆发,INTEL的CPU年出货量才跃升到百万片以上的规模,并不断持续快速成长。
半导体产业是具有非常典型规模效应的行业,年出货量的大幅提升,才使得INTEL迅速成为CPU行业真正的龙头厂商。
也正是这个阶段,INTEL的DRAM业务,又被霓虹厂商击败,INTEL才不得不放弃了DRAM业务,彻底转型成CPU厂商。
可以说,在CPU行业的发展早期,INTEL确实是先驱,但在八位机时代,差一点就变成了先烈,直到在16位计算机时代,INTEL才真正建立了领先的技术优势。
此时正是1983年,INTEL的战略定位还在CPU与DRAM之间徘徊。
陈兵对挑战INTEL的CPU垄断地位没有兴趣,但对INTEL的DRAM技术,却垂涎已久。
陈兵将286电脑提前推出,不仅能够加强英豪与INTEL之间的亲密合作关系,而且能够推动INTEL的战略定位更早转型,这样英豪才能够更早的获得DRAM技术的转移。
感谢书友看书度日、还没发现的月票支持。
感谢书友们的推荐票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