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马公说得对,现在朝廷最妥帖的应对方法,就是不管太子及永王真伪如何,一概认定他们为假。如此,才能避免北虏借题发挥,借太子身份兴风作浪。”
马士英连连点头:“集之所说才是老成谋国之言。”
他这个首辅也不好做,可以说是如坐针毡。现在的弘光朝廷内忧外患不断,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外边军头跋扈。江北四镇总兵自持拥立之功,谁的命令也不听,就连他本人也使唤不动他们。
史可法名为督师,实际上就是个老婆婆,得哄着几位总兵。自土木堡以后,武夫什么时候这么嚣张了?
更让人心忧的是各地奴变不断,尤其是北边均田的政策传开后,奴变的次数明显多了起来。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国家稳定,下令各色户籍世袭,不得更改。农户世代务农,匠户世代为匠,军户世代从军,乐户就更惨了,是奴籍,和娼没什么区别。
随着江南经济稳步上升,诞生了不少富户,蓄奴之风甚嚣尘上。有的富户蓄奴多达一两千人,一旦沦为奴仆,永世不得翻身。
然而自万历﹑天启以后﹐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富户的私奴也开始起来反抗。北边各起义军首领杀官造反,江南富户家的奴仆乘势暴动。
许多地方的奴仆占据主家田产,散发主家粮食,并捆其主人,斥问“奈何以奴呼我?”他们甚至还提出了自己的口号,高呼“铲主仆、贵贱、贫富而平之”。
福临的均田政策,实际上就是劫富济贫,对富户和士绅很不友好,但却能得到底层百姓的支持。而江南的奴仆,同样处于社会底层,甚至连佃户都比不上,他们渴望恢复自由身,渴望能够分田。
无休止的党争和奴变,牵扯着朝廷的精力,再加上使唤不动几个军头,厉兵秣马,举兵北伐只能在嘴上喊喊罢了。
左懋第还想说什么,礼部尚书钱谦益站出班来:“陛下,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臣以为马阁老所言甚是,朝廷应当立刻作出回应,向臣民宣布北虏所封承恩公及奉恩公皆系贼人假冒,并非先帝子嗣。”
“同时再诏令天下,若有发现太子踪迹且上报朝廷者,一概重赏。”
“就依钱卿之意。”朱由崧说完以后,就宣布退朝。事情自有内阁去办,他这个皇帝只用享福就好。
很快,经过几位文采出众的大臣润色,一篇雄文横空出世,对福临封朱慈烺兄弟二人为公之举,隔空作出回应。
诏书从甲申之变说起,说太子被李贼所掳,不知踪迹,然后又找了好几个借口,说北边二人均系假冒,真太子依旧不知所踪。
诏书最后说道,朕非眷恋权位之人,若太子来投,朕愿退位称臣,尊奉太子为君。治下诸民,若有发现太子踪迹者,朕不吝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