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读剧本也叫围读剧本或者研读剧本,国外叫“Table Read”。
一般主创都会参加,包括导演、编剧、摄像、灯光、美术、服装道具等等。
当然还有演员,流程其实很简单,就是演员把自己要演的场景台词顺读出来,然后在无妆的状态下演一遍。谁有问题就提出来,大家集思广益一起解决,有点类似于各种晚会彩排。
但实际上并不简单,比较认真的导演都会把读剧本的过程给录下来,然后反复观看研究,甚至还有读剧本过程之中发现演员不合适临时换角的情况。
其他部门也不是凑人头的,当读到某个场景的时候,摄像、灯光、美术和服装道具这些部门的头儿会商量场景如何搭建,能不能搭建,经费会不会超支等等。
编剧也会重新过一遍剧本,哪里有问题就改哪里。
对于廖东来说,前任拍过一部电视剧,但当时根本就没读剧本,偶像剧读什么剧本?
这些知识都是廖东前世的经验,加上这两个月疯狂打听才总结出来的……
听说要读剧本,廖东突然对《亲爱的翻译官》有些期待了,不愧是嘉兴明年的重点剧,看来要求很高啊,那他就不能被其他人比下去了。
当天晚上廖东又把已经读过好几遍的剧本拿出来继续揣摩,也学着前世在表演速成班学的那样,开始尝试设计角色专属的动作和表情。
廖东准备的这些还是比较初级的阶段,真正的演员在拿到好角色之后,还会专门去体验生活。
比如你要演一个服务员,如果不去体验,只凭经验去演,那就会流于表面,显得比较假,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破绽。
当然,体验生活只能让一个演员知道自己的角色处于什么生活情境之中,想要演好戏,只做这些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
比如要写人物小传啊,还要去分析角色剧情,不仅仅是自己的,其他演员的角色也要分析,熟知整个故事的逻辑和情感走向。
然后再去设计自己的角色,语气是该轻还是该重,该用什么的表情和动作去呈现这个角色的形象之类的。
廖东毕竟上的是演技速成班,没有特别系统地学习过如何表演,所以有些工作他做了,但是做得不够彻底。
结果到了嘉航在北京的公司以后,廖东发现真实情况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所谓的读剧本,其实就是大家认识一下……
当然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确实都到了,剧本会也是导演王营组织的,但话语权明显不在他这边,大家都以杨小狐和曾佳马首是瞻。
要说王营也是个资深电视剧导演了,他是《永不瞑目》和《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摄影师,又执导过《奋斗》《夜幕下的哈尔滨》《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等大热电视剧。
他本人还算得上是京圈能说上话的人,按理说话语权不应该这么弱,但今时不同往日,京圈整体走下坡路,王营也要吃饭。
而且《翻译官》这部电视剧是华策旗下克顿传媒的一个分公司剧芯文化、乐视和嘉航三方主控,真没他说话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