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棉花田里就容纳了四万五千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人口。
登莱地区还修建了码头,重修道路,订购四艘硕大无比的货船。
这一笔笔投资,全都是从他们的企业中抽取的利润,水泥、玻璃、肥皂等几乎所有的作坊利润全都在这儿。
如果失败祝荣可能要跳河。
幸好一切都很顺利。
从下午开始,源源不绝的机器吐出大量棉布,整个作坊中人来人往,绵延不绝。
但祝荣很快就接到小厮的禀告:“供不上了!这几台机器简直就是怪兽,这么多人纺纱都跟不上。”
祝荣头痛:“哪一步跟不上?”
“梳棉跟不上。梳棉机虽然很好用,但速度较慢,还需要人工清理,我们至少需要二十台梳棉机。”
祝荣凝眸沉思:“你立刻叫人送信到北平,订购梳棉机。”
“可这现在也来不及啊。”
“没关系我来想办法。”
祝荣能有什么好办法吗?没有!堆人,用大量的人来比肩机器。
作坊再次放出招工通知,招募处理棉花的人,这工作很简单,其实就是把棉籽取出,棉花梳理好,只要有手就能完成。
告示被官府贴于衙门前,接到消息的人奔走相告,不到半天,就有数百人报名。
今年是山东民众最为开心的一年,朱高炽种植棉花需要大量人手,棉纺作坊也需要大量人口,听说就连被送到唐山的人都过得很不错。
小厮立刻派骑士将订购梳棉机的信息送回北平府。
北平府如今已经是北方的工业中心,大量的机器、铁器、玻璃、肥皂等都出于北平府,导致这里汇聚了许多人。
除汉人外,还包括蒙古人。
朱高炽的政策是尽量用经济手段把蒙古人牢牢钉死在草原上,实际上这个成果已经初见成效,靠近大明的部分蒙古人已经开始半定半牧。
夏天时候赶着牛羊到处放牧,到冬天则主要依靠青储饲料过活。
刚刚过去一个冬天,朵颜三卫冻死的人几乎没几个。
因此蒙古人抵达北平府后,带来大量需求,铁器、各种日常用品、甚至文化用品他们也都开始需要。
北平府的作坊跟上了发条似的,恨不能一天忙碌二十四个时辰。
铁器作坊尤其忙碌,来自草原的大量订单,几乎充斥着铁器作坊,自年初开始,当草原商人知道中原王朝不再限制铁器出口后,几乎就像苍蝇似的围过来。
每个人都想分羹,甚至包括原本并不是商人的人。
当山东的单子抵达后,铁器作坊的主事脑袋有点大,他叫来负责作坊生产的管事,道:“山东那边又缺梳棉机了,你得去趟唐山催促他们下,四号钢再来点。”
管事道:“我们的订单太多,已经没办法满足生产啦!”
主事笑道:“这你不用担心,这么多订单,我们外包出去就成。草原上的订单并不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