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王,已经准备好,是否试射?”
“开始吧!”
朱高炽高声喊道:“张玉听令,火炮试射第一轮,开始。”
张玉高声答道:“是!标注射击诸元,装填弹药,准备!”
三十名火炮手紧急就位,填好弹药,等待命令。
“发射!”
十门火炮依次射出,目标地是四里地外的一座小山丘。
待众人从望远镜中看到战果后,无不惊讶。
原因无他,只因为这门火炮实在太小。
常规火炮通常重达一两千斤,需要两匹马,四个人才能射击。
而眼前的火炮看样子不超过三百斤,诸将想的是这火炮能打出去一里多地已经不错。
实在不能怪他们思维落后,因为当时火炮要想射程远,必须加厚管壁,这样一来火炮必须厚重。
但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火炮的射击速度,一发射击完毕后,接着就是另外一发,连绵不绝每个炮都射出去十来枚弹药才停止。
朱高炽解释道:“这些火炮如果连续射击,可以撑到三十发炮弹,再多就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变形。
不过眼下这些火力已经足够大。”
朱棣无语,你这是火力大?
这是屠杀好不?
刚刚立起来的靶标,现在已经彻底被摧毁,那地方跟犁了一遍似的。
张玉此时忽然又高声叫道:“第二轮射击准备!”
约莫等一刻钟,第二轮火炮射击开始,这次更震撼。
采取联合射击方式,十余门火炮齐射,很壮观,而且连续发射五枚炮弹。
硝烟弥漫,其中一位将军喜道:“王爷,有这样的火炮,金陵指日可下!”
朱棣哈哈大笑,道:“世子好谋算!”
朱高炽道:“此乃城中百姓齐心协力所制,儿臣不过有微末功劳。”
“好好好!”
待众人离去,两百门火炮便移交军中,朱棣得了两百门火炮,威势大增。
朱高炽趁机进言,“这军校的学员已经学习两年有余,该给他们历练机会,这次臣遴选五十人,特给父王待用。”
“那就留下吧,我倒是要看看这五十人你用得怎么样。
我叫他们领五千人,可行?”
朱高炽道:“可。”
“左右军皆是宁王护卫,营州三卫之属,左军交给你的新军,过几日攻打灵璧,你们跟着吧。”
“请父王调拨二十门火炮。”
朱棣准许,五千人马由张玉领衔,孟善因为上次惨败,此时正在家里刻苦训练。
张玉接手后,立刻安插人手,将四十人分散打入各层级中,他们的起点高,最低也是指挥使,这当然引起旧日将领不满,不过张玉并不在乎。
另外十余人组成参谋部,参照旧日在草原上的行事规则。
之后便开始由参谋部制定训练计划,按照计划进行训练,很快旧日将领与新军之间的矛盾就展现,旧将出自营州三卫,他们的脑子跟不上张玉的思维。
双方因为训练小事争吵,在旧将看来,所谓参谋部制定的训练计划过于激进,更离谱的是所有将官也都要参加训练,这就不能忍。
如果这样,还怎么区分将军跟士兵?
但张玉完全不在乎,按照计划训练,双方因为体能训练而产生口角。
那日下雪,将领完全不想起床,张玉逼他们起床,双方发生冲突。
旧将十分不忿,鼓动部分士兵闹事罢训,径直回到营地。
张玉带人立刻闯进军营,将那闹事军官抓住,当众斩杀。
众人哗然,惊动朱棣。
但朱棣对此态度十分暧昧,说这些军队既然张玉是指挥,那么就得听张玉的。
他表明不会插手此事,其实也是对朱高炽的一种支持。
军校的好坏尚没看出,但是他们这些人是真的狠,大冬天下雪都训练,他也想看看,这批人是不是真的可用。
有朱棣支持,他们这些人终于安静下来,再不敢闹事。
于是,张玉就成了训练场上的校场。
起初将士们都很不满,但很快他们就没什么不满的。
因为这批下来的军官,不但跟士兵们一起训练,还一起吃饭。
就算他们的伙食稍微好些,也会跟大家混一起吃。
闲暇时间,这些人还会给大家画画,帮大家写信,教大家唱歌。
旧将领们惊恐地发现,这批人居然个个都识字。
不但识字,甚至连计算都会,他们还会画地图,懂各种知识,连雪是怎么形成的都说得头头是道,简直恐怖。
这样让他们还怎么玩?
但士卒们可不这么想。
从来没有将领亲自关心过他们,关心他们的穿衣、吃饭、精神问题。
以前,所有将领都把他们当作工具,他们自己也习惯当作工具,奋力杀敌,拿钱走人。
可是没想到有一天,突然有高级将官跑过来,跟你聊天,拉家常。
问你家里有几口人,这些年过得怎么样,睡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
而且这个人还多才多艺,什么都懂得,你苦闷的时候他会给你吹笛子,晚上没事还会教你读书识字。
试问,士卒们怎么可能不听命?
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心比心,士卒们感受到此前从未感受过的温暖,恨不能当场卖命!
但朱高炽最厉害的,还是教他们读书识字,因为这其实也是种心理学。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在这个时代,读书是非常奢侈的行为。
每年单单笔墨纸砚就需要不要钱,而且读书识字还会导致家里少个劳动力,这样读书识字被认为是通往天梯的捷径。
现在有人把梯子给你搬过来,你明明知道以你的资质,是无法爬上去,但你也不愿意放弃这把梯子,因为它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