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A:故事开始的房间。
房间C:张昱小时候自家的客厅。
房间D:实验室。
房间E:张昱在孤儿院的卧室,布置简单冷清。(改编为舞台剧)
房间F:张昱和女友所住的房间/或就是女友自己的房间。
房间G:张昱养父母家的客厅。
房间H:监控室
场景的切换主要有8部分,分别为:
房间A与房间G:故事最开始切换的场景,(由房间A的小女孩切换至女主小时候的生活场景)。房间A与房间C:故事开始阶段切换频繁的两个场景,主要交代的是张昱父母的悲剧,以及对张昱心灵的影响。
房间A与房间D:交代故事的另一起点(2050年,张昱做测试实验的真实场景)
房间D与房间E:穿插的舞台剧
房间D与房间F:切换至张昱和女友的生活场景
房间F与房间G:交代女主的生活脉络
房间D与房间H:监控室,另一个可能的真实场景
房间H与房间A:故事回到原点
故事的场景有7个,其主要的场景为房间A,故事的起点和终点;房间D、房间H,故事的另一个起点或者“真正的存在”;房间C,张昱小时候的生活,张昱父母的“毁灭”;房间G,张昱和付筱的爱恨情仇;房间E,穿插的舞台剧。场景的切换主要集中在房间A与C,房间D与房间F、G,房间D与房间H,其中,部分场景在切换时混入了其余一个甚至多个的场景,这对于拍摄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通过镜头来完成这些场景的切换,交代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起到良好的艺术效果,需要导演事先做好准备,构思好。
3.3场面调度基本构思
柯之安(1985)在《导演基础知识讲话》一文中提出导演创作的首要前提是有一个可提供拍摄的电影剧本,“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虽然现代电影中有很多镜头是导演临时现场发挥的,甚至有些导演是没有 “剧本”的。赵金萍(2020)在《微电影创作与转型城市品牌形象建构》一文中提出舞台布景和道具的相互组织形成了支点,导演通过支点的设置能够丰富场面调度,同时也可以利用支点使舞台各个因素之间形成联系。需要注意的是导演在场面调度是设计的支点要与演员达成默契,发挥支点该有的作用,使整体呈现的舞台效果富有层次,而且杂而不乱。特别是舞台演员人数较多时,导演更需要让演员与支点进行合作,达到理想的场面调度。郑宜庸(2020)在《深入生活:王兴东真人真事题材的电影创作原则》一文中指出导演在设计场面调度时,将人物心理和行为相结合,可以充分的展示人物的形象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从而全方面立体的塑造人物,刻画人物。王振兴,代湘云(2020)在《“后经济时代”下微电影创作的艺术形式研究》一文中指出,导演构思就是导演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围绕着从生活的暗示和剧本的文字表述中初步形成的主题意向,运用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而进行的艺术思维,从而在导演的头脑中孕育出一个全新的艺术胎儿,即影片总体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