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光指了指的右臂,时刻监控着周围环境基本参数的监测仪上显示,在海神星大气层的作用下,到达地表的恒星辐射强度微乎其微。
“在这样对生命的诞生极其有利的环境下,它们是怎么做出自然选择,产生紫外线耐性的呢?”
“而且报告里还说,无论是在不同的紫外线波长上还是辐射强度上,这种耐性一直存在。”姚静补充道。
“所以第二个让我感到迷惑的点产生了。不仅仅是其他本应存在的物种凭空消失,就连这光合细菌本身,似乎也存在着与当前环境极不协调的年代缺失感。”
“夜莺号内的实验还在继续,受到场地限制,我们还并不能完全展开研究,只是……海神星于我们而言,确实还存在太多的谜团。而今,只有等。”
姚静说完,又望向了远方的施工现场。
一根庞大的预制钢柱在多个小型机械臂的扶助下立了起来,树起了来自远方行星的第一面旗帜。
在换了一个建设地点后,这个不算复杂的工程终于完工。
和蓝星以往的地外基地常用的方块楼不同,建筑设计师在保证它的实用性的前提下,对外观做了一定的调整。
此刻,它像一个喜鹊的巢,静静地落在了死海的岸边。
建筑内部中规中矩,方正的房间一应俱全。在此基础上,夜莺号内绰绰有余的预制构件被工程人员拿了出来,像筑巢的树枝一般错落着黏附在建筑外立面上,形成了一种后现代风格的装饰。
“星巢”,这个带着些许科技感的名字,连同整个即将入住的科考队,将成为这颗生命诞生伊始的行星上的错位来客。
“目前探测机器人的探测范围已经扩大到了以星巢为半径的十五海里。”秦光走到夜莺号的景观长廊内,对站在舷窗边的姚静说道,“而我们的先遣队,也已经完成了周边四海里的人工探索。”
“十五海里,快要到达陆地边缘了吧?随着探测半径的增大,之后的探测应该也会慢下来了。”姚静望着远处星巢,它在阳光下折射出了银色的光芒。
“没错,因为探测机器人可以飞行,所以倒也没慢多少。只是因为死海周边地势有些复杂,我们的先遣队员多少受到了些阻碍。地堑、洞穴,还有许多死角,目前只有机器人传回的报告。”
“那些地方确实可能存在危险,先遣队根据探索规范,绕道而行,也是应该的。毕竟在海神星,我们的人力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两人又交谈了一会儿,像是在享受降落与基地正式入住间难得的小憩,沉默不言地望向舷窗之外。
在陆续架设的几个梯桥之上,铺开了一层如降落浮板一般的白色台地。不断有身着防护服的执勤队伍从夜莺号内走出,与搬运机器人一起向着众人的新家搬运着设备物资。
这多是些小型设备和生活物资,用于海神星环境的分析和星巢内生存系统的构建。
最特别的是,他们计划在星巢内部建设一个小型的生态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将以海神星上能够获取到的一切资源为基础,构建十数个封闭生态系统,以此对这颗行星上生命发展的推演提供资料佐证。
“生态实验室快构建好了,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星巢内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去看看?”秦光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