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临近夏天,天逐渐热了起来。
许远一来想不到去山上挖什么品种的盆景,二来嫌热,不想去挖桩子,去用屋里,点燃灶台,烧了一壶水,用明代饮茶的方式喝茶。
茶叶自被发现以来,品饮方式不断发生改变。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贫苦,提倡节俭。
宋人那一套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吃茶方式,在他看来,很是不爽!
他很干脆,直接下令禁止制作高级茶饼!
咋办呢?
此时,人们就开始想出直接将茶叶烘焙,注水沏茶喝的散茶法。
茶叶之中不再掺香料、淀粉之类的东西,
也不用经过制饼、研磨等复杂工序,简简单单,原汁原味!
从此宋朝那一套复杂的茶具被丢弃,长嘴儿的茶壶出现在了寻常百姓的餐桌上。
明代饮茶法的变革,引发了茶文化的变化。
而饮茶法的平民化,则引发了明代茶事的盛况。
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补遗》记载:“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渝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明朝开始以芽茶冲泡而饮,化繁为简。
由此,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喝茶变得简单起来。
因为一纸诏令,明代茶道技法,一改前代的奢华富丽,开始趋于自然简约,走上返璞归真之路。
明代的文人普遍反对在茶里添加果实、花朵或香草,追求茶叶的清饮,回归茶叶之本色。
陈继儒的“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恰好道出了这其中的乐趣。
明代人饮茶,非常讲究饮茶空间,要么一人独啜,要么是三两好友,很少有宋代茶宴的热闹。
他们以拥有属于自己的茶室为要,在书斋一侧建构幽静清雅的茶寮,就如文徵明的名画《品茶图》中展示的自己与友人在林中茶舍品茗的场景一般。
明代饮茶环境极为精细讲究。
明代张岱《露兄》记载:“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净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有天合之者。”
明人《徐文长秘集》中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品茗图景:“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流白云,绿藓苍苔,素于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
明代用的瀹茶法,就是如今仍在使用的干叶泡茶法,源自于隋唐。
根据瀹茶法的特征,可分为制作端和使用端。
在制作端使用炒青工艺,制成干叶子状态的散茶。
在使用端,就特别简易便利,茶叶丢进茶壶或茶杯,用开水冲泡即可。
许远很喜欢明朝简单的瀹茶法,等烧开一壶水之后,去拿来自己桩头柜里的玻璃杯,以及一罐山茶。
他打开罐子的盖子,捏了一些山茶,放进杯子中,倒上水,等茶泡了一会,抿了一小口,感觉茶水清冽,甘甜,很是好喝!
许远觉得,有一个好的心情,简单的喝茶,才能品出来茶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