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
像一阵风,吹过了靠山屯。
吹皱了记忆的湖面。
也吹走了青春的尾巴。
柏油路代替了坑洼的土路,小洋楼代替了低矮的平房,曾经的泡子沿儿,如今也成了繁华的商业街。
靠山屯变了。
变得李沐都快认不出来了。
李沐的生意也转型了。
他琢磨着,这靠山屯现在游客这么多,不如搞旅游开发。
于是,他把集体户大院儿翻修了一下,改成了“知青岁月”主题民宿。大炕还在,摇摇把还在,只是井里再也没有水了,换成了自来水。
魏翔和陈静也老了。
退休后就常住在集体户,帮李沐打理民宿。魏翔还是老样子,话不多,成天抱着个紫砂壶,坐在院子里晒太阳。
陈静倒是越老越精神,每天忙里忙外,招呼客人,做饭,一刻也闲不住。
金旭和约翰回国后,在中心医院工作了几年,后来约翰想家了,两人又回到了美国。不过,金旭每年都会回来一趟,看看老朋友,看看变化巨大的靠山屯。
李冰和赵晓宇的孩子都上大学了,两人也从学校退休,日子过得清闲自在。李冰还是喜欢钻苞米的,不过现在不是偷苞米了,而是种花。赵晓宇则迷上了摄影,成天扛着个相机,到处拍风景。
徐馨的公司越做越大,潘洋也成了独当一面的企业家。徐馨退居二线,把公司交给潘洋打理,自己则和老王周游世界,享受生活。不过,每年夏天,她都会回靠山屯住一段时间,说是这里空气好,能让她想起年轻的时候。
孙慧慧还是那个孙慧慧,扎着围裙,在厨房里忙活。只是现在她贴的饼子,不再是给知青们吃的,而是给游客们吃的。她做的饼子,成了“知青岁月”民宿的一大特色,吸引了不少人慕名而来。
这天,李沐正坐在院子里和魏翔喝茶,一辆奔驰停在了门口。
“沐哥,稀客啊!”李沐笑着站起来。
一个穿着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男人走了下来。
李沐眯着眼睛看了半天,才认出来。
“小潘洋?”
“沐哥,是我。”潘洋笑了笑。
“好家伙,现在阔气了啊!”李沐拍了拍潘洋的肩膀,“我记得你小时候瘦得跟猴似的,现在成老板了!”
“什么老板不老板的。”潘洋摆了摆手,“沐哥,我今天来,是想和你谈笔生意。”
“哦?”李沐来了兴趣,“什么生意?”
“我看中了靠山屯的旅游资源,想在这里投资开发一个大型度假村。”潘洋说道,“我知道你的民宿生意不错,所以想和你合作。”
“度假村?”李沐有些惊讶。
这靠山屯,还真有人愿意花这么大本钱搞开发?
“沐哥,这些年靠山屯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潘洋说道,“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想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知青文化,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我们应该让它发扬光大。”
李沐沉思了片刻。
潘洋说得有道理。
靠山屯虽然变化很大,但是知青文化却始终没有被商业化。自己的民宿虽然火了,但也只是一小部分人受益。如果能像潘洋说的这样,搞一个度假村,把知青文化发扬光大,确实是一件好事。
“可是……”李沐犹豫了。
“沐哥,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潘洋看出了李沐的犹豫,“你放心,我会保留你的民宿,把它融入到度假村里。这样,既能扩大你的生意,又能保留你的情怀。”
“让我考虑考虑吧。”李沐没有马上答应。
他知道潘洋的本事,也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是,他还是舍不得“知青岁月”民宿。毕竟这是他大半辈子的心血,也是他和朋友们共同回忆的寄托。
“李沐,我觉得潘洋说得对。”这时,陈静从厨房里走了出来,“时代在变,我们也要跟着变。守着这点情怀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
李沐看了一眼陈静,又看了一眼潘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好,我答应你。”
度假村的建设很快就开始了。
靠山屯再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游乐设施琳琅满目,游客也越来越多。
“知青岁月”民宿也扩大了规模,成了度假村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天都有游客来这里参观,听老知青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想当年啊,我们知青点有个小丫头,做饭是一把好手,我们那帮老爷们儿都比不上她……”
“想当年啊,胆子大得很,有一次去地里锄草,遇到一条蛇,她眼都不眨一下,直接就上去一脚……”
“想当年啊,我们知青点有个小丫头,心灵手巧得很,用苞米叶子都能变成各种小动物……”
……
这天傍晚,李沐、魏翔、陈静、李冰、赵晓宇、徐馨和孙慧慧,都聚在集体户大院儿里,吃着孙慧慧做的饼子,聊着过去的事情。
“想当年……”李沐刚开了个头,突然,院子的大门被推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