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屈原不懂军略,景缺没考虑到昭阳、田忌那般长远,却也知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的道理。秦国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还割肉给楚国,哪有这样的君主?赢驷真要是这样的人,那秦国早就被魏国推平了!
至于上官大夫,对于诸侯国事他并不精通,只是熊槐反对张仪这个提议,他便跟着反对罢了。
除此几人外,余下朝臣无不觉得熊槐是因为宕渠之战被秦国打上了火,放着这捡来的好处不拿刻意跟秦国过不去。朝野中甚至有隐隐抨击熊槐不识大体的言论存在。
当然,对于这些言论,熊槐也只是当做耳旁风。上官大夫好几次请求给这些人个教训,都被熊槐给否掉了。
朝中蝇营苟利的大有人在,这种事情前面要是劝谏熊槐收了这些地同意了议和,那等同于楚国开疆拓土缔造和平有他们的一份功劳。这种情况下何乐而不为?
相反要是拒绝这个提议,很可能被扣上一个以私代公,陷国家于兵戈之中的罪名。熊槐是君王尚有人议论他觉得他做的不妥。上官大夫这种早已经被骂了一千遍一万遍都。
大多朝臣都抱着这样的想法,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现在明晃晃的功劳在眼前,而且没有任何风险,怎么可能不拿?
人之常情罢了,熊槐没必要因此给他们下狱。
倒是昭睢也赞成这个提议,让熊槐有些发愁。
历史上昭睢是亲秦派,跟张仪关系也好。即便是当下,昭睢也对秦国并无什么反感,甚至有些好感。
上官大夫知晓昭睢跟张仪的关系,便多次跟熊槐说昭睢有以私代公的意图。
不过熊槐并没这样觉得,昭睢是亲秦派不假,但是昭睢爱国的立场是极为坚定的,不可能因为跟张仪交好就同意张仪的意见。
昭睢才能智慧不下于屈原景缺更不下于上官大夫,不可能看不出来这个道理。
但是熊槐始终没有弄清楚昭睢为何要赞同张仪的意见。
于是乎,熊槐便召见昭睢想问个明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