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修依旧还是温和平静的样子,只是对贾安建议:“属下的意见并不能决定大人的意见,最终下达什么样的命令,还得大人自己去参考一二。”
贾安沉默中,淡淡的点点头。
又过了几日秋收正式开始。“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在古代,人们认为农作物丰收是神灵的功劳,因此要在取得收获之后对诸神进行祭祀,其中社神是最重要的祭祀对象之一。
《孝经·援神契》中记载:“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而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
社神在周代是一个非常尊贵和重要的神只,从天子到庶人都要祭祀社神。周人祭社的目的有祈求好收成、祈雨求晴、祈求消灾,甚至还有求子、祈求战争胜利等。
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春秋各有一个,即春社和秋社,分别在立春后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大体在春分或秋分前后。
春社与秋社祀神的功能有所不同,如果说春社是向社神祈丰年的话,那么秋社就是向社神报丰年。以庆祝丰收为主题的秋社,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丰收节。
在社日这一天,人们满怀喜悦的心情,敲着鼓,抬着猪、鹅等祭神牲品来到神祠。在举行完隆重的祭神仪式后,大家可以获得社酒、社肉,然后在庙前烧烤猪肉等,和着社酒一起饮用。(内容来源于网络)
贾安在社日当天带着官府上下祭拜祀神,随后带着胡幼繁作为新上任的知州来到庙会,在百姓们的期盼中,高举酒杯欢庆丰收节的到来。
这一天,无论是贵族老爷,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文弱书生还是糙老爷们。无一例外,都不敢在这一天不做生事,就怕打扰到祀神平静影响到来年丰收。
第二日,百姓们自发的拿出各家的工具来到自己的田中,开始收割麦子。
钐镰,指一种割麦工具。它是一套工具组合。
主要由一个刀片架、一个网包组成。刀片固定在一根木制支梁上,并有两根短把手柄握持。一根绳索系着两端,并跨过操作者的颈部,维持钐刀既保持水平,又可随意左右摆动。
操作者直立,转动身体,并自右向左挥动手臂,以钐刀割下麦秆,并甩向紧跟其后的由另一人推动的网包里。
这种收割形式叫?麦。虽然?麦效率极高,但劳动量较大,只有强劳力才能完成。钐刀极为锋利,每到麦收,总有钐刀片伤人的传闻。(内容来源于网络)
整个秋收过程中,光是被刀片割伤的人不计其数。贾安下了命令,让州府上下的大夫,除一些特别紧急的病情之外。绝大多数大夫都要率先为这些割伤腿的壮丁们开药治疗。
为什么贾安要如此兴师动众?主要是这年头,农民们对于自身的安全意识实在太过薄弱。据他所知,曾经有一位农夫用生锈的镰刀割麦子,结果划伤了腿,随便拿点草木灰止血就不管了。
谁知第二天伤口就又红又肿,这个时候他还不肯去看大夫,愣是坚持到割完全部的麦子,然后他就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过。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因为伤口感染死亡的,如果当时就医及时的话,也不会丢了一条性命。即便后面有比较走运,从阎王爷手上抢回一条性命的,那条腿也瘸了。
因此。即便那些大夫再不情愿,面对官府的强硬命令,他们也只能放下高贵的头颅,走到乡间田野中,给那些受伤的百姓开药方。
可惜这年头,百姓们手上没有多少钱,开个药下来,家里肯定入不敷出,所以那些大夫们只能硬着头皮指认了一些草药,当做偏方教给那些泥腿子们,让他们自己采药,自己治一治,实在严重了,再来找他们。
为此,这些大夫对贾家可以说没什么好脸色,但凡贾家的人有个头痛脑热的,都上下一致的总是要拖一拖,或者故意把诊金开的很高。
对此,贾涵恨不得直接吐口唾沫,到这些没有医德的大夫脸上。
他直接修书一封令人飞鸽传书送到钟晓书手上。
钟晓书也因为自己的靠山走了,在定安府经常受到当地大夫的排挤,早就待不下去了,收到这封信后,果断收拾行李,找了一家声誉不错的镖局,开始了西行之路。
不过在他过来之前,贾家只能不断忍受整个州府大夫的白眼。
但对此,贾安并不表示后悔。他觉得,大夫治病救人就不该过于看重病人高低贵贱的身份。若病人实在没钱治病,指点活路也是可以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