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他俩很默契地一同出去跑步。
他们的跑步路线很固定,绕溪水湖跑一圈。
途中会经过两棵树,每次跑到它们跟前,萧雨荷都会停下看看它们。
两棵树高大、挺拔,大概有15米之高,用参天大树形容这两棵树一点都不为过,它们并排矗立在湖岸,远看是一棵树,近观才能看出来是两棵树。
两棵树下面一米处都是树干,很清爽,2米以上才开始开枝散叶。
两棵树同时向上生长,你伸出来一个枝,我散一个叶,树枝呈阶梯式散开,两棵树离彼此最近的地方谁都没有把枝条伸向对方,它们是在不影响彼此的地方开枝散叶。
大枝叶上又长出来小树枝,小树枝上又长出了小小枝叶,两棵树都是遵循了这一法则,一直延续到树梢。
这也许就是相互扶持、彼此成就吧。
这两棵树像是一对双胞胎,他们既有相似的一面,又有各自成长的一面;这两棵树又像一对情侣,它们相互关照,共同成长;这两棵树还像一对夫妻,风风雨雨几十年,共同养育儿女,共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风来了,一棵树被风吹过来,另一棵树将她扶住,另一棵树被风吹走,这棵树又把它拉了过来,风没有伤害到它们。
下雨了,雨点无情地抽打着它们,它们手拉着手、相互安慰着,抵御着不速之客的侵袭,最后雨灰溜溜地跑掉了。
洛斌说这两棵树像他们两个人,萧雨荷欣喜地点头,然而她却默默地告诫自己,她要像这两棵树学习,做好自己。
无论身处哪种关系中,都不能丢失自己。像两棵树一样学会独立,学会彼此照应,进而才能共同成长。
这两棵树的成长经历还让萧雨荷想到了课题分离,这是一个心理学名词。
有一次给心理培训班的家长上课时,一个妈妈与她分享一个闹心的事。
她家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一写作业就墨迹,她天天苦口婆心地劝说,她甚至采用打手板的方法都不管用。
她说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她很有一种挫败感,气得她肝疼。
这一案例就是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个体,没有把孩子的课题分离出来。
写作业是孩子的课题,他做不完作业,需要承担责任的是孩子自己,假设孩子真的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受到了惩罚,那就让他受到惩罚好了。他只有承担这个结果,才会有下一次不想承担这样的后果。
说白了他只有疼过一次,他才能学会不去疼第二次。
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写作业,就是在干涉孩子的课题,抢孩子的课题。
家长可以引导,可以帮孩子分析做不完作业的利弊,告诉他如果写不完作业可能会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孩子就像大树上的分枝,不让他自己成长,风雨来临时它可能会被折断,大树尽管会疼也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