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童家父女守灵,众人也留了两个在童家帮忙,其余人便散了。赵、苏两人也回客栈休息。
第二天早晨,童家出殡,众邻居又来帮忙。将童老爹的灵柩抬到附近一处义冢地里下葬,童渊父女两个在坟前大哭了一场,烧了许多纸钱。
赵鸿义又替童渊给众人送了每人二钱银子的回礼,众人千恩万谢地去了。
随后童渊父女收拾了一下东西,赵鸿义望着家徒四壁的童家,无奈地摇了摇头,给房主人结算了房租,顺便又多给了一些银子让房主人“压压惊,去去晦气”。
这回帮童家办后事,里里外外各项支出都是赵鸿义给钱,事情又是十分紧急,赵鸿义就没管价钱,只求将事情快速解决掉,所以花费得也不少,将顾长江送的二十两银子给花了一大半。
赵鸿义也不以为意,反正银子是送的,而且这也是做好事。
次日,一行人继续出发,童渊也抱着童小小,背着一个包袱,跟随着赵鸿义北上。
又经过了七天的艰难跋涉,一行人终于抵达了京师。
当高大巍峨的城墙、城门、角楼等建筑出现在远处的地平线上的时候,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一阵赞叹,这就是帝都的气象么?果然看起来比南京城更加威武壮观。
大明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将元大都北部人烟稀少的区域废弃,整个城市向南移了一段,元大都的东西两面城墙被保留下来作为新北京城墙的一部分。
而大明的紫禁城相比元朝的宫城也向南移动了一段距离,还将挖掘护城河之后多出的泥土堆积在元朝宫殿遗址之上形成万岁山,以镇压前朝王气。
此时的北京城只有三道城墙,分别是宫城、皇城、京城,并没有外城,整体规模比南京要小很多。
所以从东面的通州沿着运河旁的官道一路过来的赵鸿义一行人在绕过东南角楼之后,就可以直接从崇文门进入北京城了。
不过他们并没有进城,而是直接前往位于宣武门外的松江会馆投宿。
松江会馆是由几个松江籍的在京官员与一些旅京的松江籍商人合资兴建的,最初是专门为松江府进京赶考的举子服务的。
不过由于会试三年才举办一科,除了大比之年门庭若市之外,其余时间会馆十分冷清,门可罗雀。
为了充分利用会馆的房舍,会馆便交由松江同乡会运营,而服务对象则不再局限于进京赶考的举子,无论官员、秀才、商人乃至平头百姓,只要是松江籍,而且付得起房钱,皆可入住。
但会馆这种地方的收费还是比较高的,经济实力差一些的人根本不敢问津,所以会馆里住的还是以官员和大商人为主。当然若是遇到会试的时候,会馆还是要以举子为优先服务对象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