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赵鸿义的野心,赵家必然是要成为大户人家的,姐妹俩必然也会嫁到门当户对的大户人家去,那么学习算术、记账和识字这些知识就非常有必要了。
姐妹俩倒还好,毕竟是年轻人,对新事物接受度高,学东西还算是快的。而王氏因为年纪大了,学起来就有些吃力了,特别是识字方面,非常令人头疼。
而赵德富、赵鸿礼、王福成三人的学习也是一样呈现出两极分化来。
赵德富也是由于年纪大了,学东西很慢,唯独只对蒸馏酒的工艺非常感兴趣。
而赵鸿礼和王福成两人毕竟是接受过正统社学教育的,识字已经不需要学了,算术方面也还过得去,最基本的加减乘除都能应付,学起记账来就比较快了,没几天已经学得七七八八了。而蒸馏酒工艺的理论知识两人也已经掌握了,就差实际操作练习。
于是赵鸿义的生活再一次回归了平静,还是继续读书和练习写八股文。只有每天下午会雷打不动地抽出小半天时间来“教书育人”,放松一下身心。
这时候他已经开始练习写《五经》文了,因为府试的形式和内容跟县试差不多,随意性也比较大,谁也不敢保证知府老大人就一定会按一般的规矩只考《四书》文。万一出了《五经》文而自己又没写过,那可就抓瞎了。
幸亏有苏惟钧送给他的乡试中举范文选集,赵鸿义才得以照葫芦画瓢,模仿写作《五经》文。
除此之外,赵鸿义就如同隐士一样躲在这小村庄里绝不出门一步。
当然赵鸿义家的作坊还是在正常运作当中,由于之前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训和磨合,作坊现在即使没有赵鸿义也能运转得很流畅。
不过委托老族长赵振先挑选的十个工人很快就到位了,都是赵家族亲们的女眷,以大龄妇女居多。这些人都干不了什么体力活,在家里也是吃闲饭的时候居多,但是经验丰富,到赵鸿义家的作坊里干些轻松活简直是再合适也没有了。
她们在学徒期的工钱是二十文一天,只有在合格转正之后才能拿到五十文一天的工钱。不过这对她们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收入,能补贴不少家用。更别说转正之后,五十文一天的工钱要比许多男人在别处做工拿到的工钱还多了。
不过这批新员工的到来免不了又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跟磨合,看来还是要乱上一阵子,赵鸿义已经让姐姐赵玉珠临时担任作坊人事管理,负责这批新员工的日常考核与培训。希望作坊的产能不会因为这批新员工而受影响。
胡老二倒是来找过赵鸿义几次,第一次是来拿收购作坊的银子,后来则是给赵家的作坊送豆腐乳和蚝油的瓶子,有时也按照赵鸿义的吩咐制作一些酒瓶酒坛酒缸之类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