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掌柜捋了捋胡须道:“这要看你写得如何,字数有多少了。两个月前曾有一位相公写的一部八万多字的话本,就卖了二十多两银子。”
“一万字可以卖二两,看起来还不错的样子。”赵鸿义心想,于是又问道:“我是全部写好再拿过来,还是只写一部分也可以先拿来让你看看?”
谢掌柜道:“都可以。最好是写了一部分便拿来让我看看,若是不合格,也好提前说明,省得浪费小哥的时间和纸笔。”
赵鸿义点点头道:“行,那我便回去试试。”
随后赵鸿义把买书的银子付了,便要领着书店的两个伙计搬书回家。临出门时,汪秀才拉住赵鸿义问道:“小哥可否告知在下,贵府何处?学生改日欲登门请教。”
赵鸿义有点惊愕道:“你是秀才,我连童生都不是,怎敢让你请教?”
汪秀才正色道:“赵小哥岂不闻‘一字之师’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昌黎有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赵小哥不用谦虚,我只是想跟你探讨一下话本如何写。”
赵鸿义这才有点不好意思地道:“在下家住城南十五里的曹溪镇赵庄,恐怕不容易找。”
汪秀才道:“这个无妨,找不到我问问路人便可以了。小哥平日里一向在家否?”
赵鸿义道:“若无什么事,这个把月都在家的,只恐寒舍简陋,怠慢了。”
汪秀才摆摆手道:“改日一定登门拜访。”
“那在下就在家专候了。”赵鸿义对他拱拱手,便告辞了。
……
出得门来,已经过了午后,太阳又大,晒得人睁不开眼,地面上热气腾腾如同蒸笼一般。
赵鸿义几人还没吃午饭,便在路边随便找了家面馆吃了面,喝了点茶休息了一下,然后又继续出发。
回到徐家集时,王福贵自己回王家庄去了。而赵鸿义和王氏又领着书坊的伙计继续走,终于在申时回到赵庄的家中,几个人都已是汗流浃背了。
把书摆放好之后,赵鸿义又给了书坊伙计十个钱的辛苦费,伙计便自己回去了。
望着几十本整整齐齐码放在桌上的书,赵鸿义忽然又有点后悔了——这么多书要看到什么时候去?今天真是冲动型消费了,主要是一下子收入了几十两银子,心态有点膨胀了。这个以后要格外注意,千万不能飘了。
但是书已经买回来了,现在想退是不可能的了,还是赶紧干正事吧。赵鸿义连忙翻找起第三卷有关本朝历史的那几册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