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东西也简单,他们只要带好自己的换洗衣物和几本书,也就成了。其他的都由长辈们收拾。
金老太太和金老汉的东西就比较多了,不仅有带回去送人的礼物,还有带了一些请客需要用到的东西。
一大早,金伯父就雇了一辆马车,连人带东西都塞了进去。
见到这么多人,还有这么多东西,赶马的人都有些心疼自己的马了。
这人也是个健谈的人,跟坐在外面的金老汉聊上了。“大叔,带这么多东西,这是走亲戚去啊?”
金老汉笑着说道:“倒也不是,我这是回老家呢。多少年没回去了,所以东西多了一些。”
“嘿,原来是回老家呀!瞅瞅您这一身打扮,想来在县里过得也不错。这算是荣归故里了吧?”
金老汉听得直乐。“这算什么荣归故里?又不是做了大官或是发了大财。如今这日子,也就是能糊口罢了。”
赶车的人心说看您这一身行头可不像。知道他们是不愿意多说,转而聊起了其他的话题。
“大叔,您知道金家一门双秀才的事儿吧?”
金老汉来了精神,这是问到自己头上了啊!他也没有挑明,只应了一句:“知道啊!”
赶车的人就开始滔滔不绝讲了起来。什么金家两个秀才长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
金老汉想着自家孙子长得也不赖,算是默认了。
又说金家长辈和蔼可亲,会教育孩子。
金老汉点点头,同样默认了。这话说得也对,他家孩子都听话懂事儿,跟他们平时的教导可脱不了干系。
接着说金家是从村里来的,过得一贫如洗,家里人身上都打着补丁。两位秀才公从小就吃不饱,却刻苦读书,终于考取了功名。
话音一转,又接着说这话不可信。据说金家在县里开了一家卤味铺子,买卖好的很。金家不缺钱,这回光宴请就是几十桌。
车夫显然更相信第二种说法,悄悄跟金老汉说道:“不过我更相信第二种说法。你想想,这读书花费这么贵,一年下来笔墨纸砚不知道要花多少银子,金家要不是有钱人家,哪里供得起两个秀才公哟!还有啊,我听说这二位都在清远书院读书呢,那里光是一年的束修,就得五两银子,谁家去的起哦!”
说起这个,车夫隔着布帘往车厢看了一眼。“大叔,你家这两个小兄弟也是读书人吧?”
金老汉点点头。
车夫:“那您可得让他们好好读书,争取考上清远书院。到时候你家也能出秀才了。我家儿子还小,今年刚读书。等过两年,我多攒着钱,也要把人送去清远书院。”
金老汉脸上的笑意快遮不住了。
马车里众人已经笑成了一团,倒是没敢出声,可把他们憋坏了。
金老汉心说,要是车夫知道自己车上坐的就是他口中的秀才公,也不知道会不会惊的从马车上掉下来。
车夫很是健谈,见金老汉面上笑吟吟的,还以为金老汉也喜欢听这些家长里短的事儿。便捡着县里最近发生的热闹事儿,都跟金老汉讲了一讲。
金老汉虽说在县城住了这么些年,还不知道都有哪些出名的人物。如今听到他说的这些自己竟听都没听过,也十分的好奇,就这样听了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