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尺寸也调整成了高二米五,长四米、宽两米的模样。车头还是一米二长,车厢长二米八,分为四排座位,每排坐四人,驾驶室可以坐三人,车厢上部有半米高的行李箱。
现在杨家已经拥有了四辆汽车,一辆最早的小型货车,只用于庄子内部货物转运。两辆大型货车,运载量分别为六千斤。一辆客车,载人量为一十九人。
这汽车是生产好了,却还有一个最大的致命技术无法解决。那就是所有车窗都是空框,因为这个社会还没有生产玻璃的技术。
杨玉特意强调了在车窗的顶部留了槽,需要时可以加一块铁片,能起一个雨棚的作用。晴天还好,下小雨风不大的天气也勉强能忍受。但风雨大了就不行。
没办法,杨玉又让人准备了几块大油布放在每一辆汽车里,预防外出时碰上下雨,无法继续行驶时,好用来遮盖汽车避雨。
但这个烦恼只有杨玉才有,苏工师和黄青川他们是没有的。因为在他们心中,汽车的对比物是马车,马车没有专门的驾驶室,就是在车辕上放一张长凳,当然也不可能遮风避雨。
生产车窗玻璃的事又安排在了杨玉的计划表里,但这不是杨玉的强项。仅有的知识来源,是她前世中学时学的物理、化学和历史知识。
杨玉知道将沙子融化,可以生产出玻璃,沙子的融点高,不易融化,可以加点硝或是草木灰来降低沙子的融点。
前世某次在图书馆查资料时,杨玉碰巧看到过一种欧洲早期生产平板玻璃的方法,浮法生产。当时的文章只是一个简单的介绍,并没有详细的资料,但好歹让杨玉有了大致的研究方向。
“慢慢试着来吧。”杨玉在心里为自己打气。
酉时四刻,何振山一行终于回到了清溪镇庄子里。杨玉让陈管家先安置了刘军一伙人的住处,并让何振山和陈文志先去洗漱一番,吃了晚饭再来见她。
等何振山和陈文志再次来到杨玉的小院时,已经戌时四刻了。经过一番洗漱,又吃了晚饭,二人看上去精神抖擞,完全没有连续两天赶路后的疲惫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