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冬今天一个人去盘龙洞还是坐了吴四叔的车,来的路上吴四叔千叮万嘱一定不要乱走小路,早去早回。
“盘龙洞原名兴龙寺,位于盘龙沟旁,有洞五窟,洞顶有天然形成的太极图,图内龙凤呈祥。五洞与黄河石林一同形成于第三世纪末第四世纪初的地质年代,由于地壳运动、风化、雨蚀,形成了以黄色砂砾岩为主的天然洞穴。盘龙洞深16米,宽13米,高3一4米,最高处达8米,洞内常年恒温17度左右。春末或初秋时节,内外温差较大,山洞之中早晚有雾气飘出,相传为龙仙居,‘有龙必有云,云为龙口之气’,故取名盘龙洞。清朝嘉庆元年,龙湾村村民塑造佛像数尊供洞内,自此时起,盘龙洞成为附近村民的宗教之地……”
林图提前把查好的信息发了过来,所以隋冬带着了解游览,体验感格外的确切。不过刚到洞口就看见大红灯笼和红福字,觉得实在有点过于热闹和接地气,不知道真龙如果居住在这里,会不会感觉装饰的和自己的仙气不太符合?
从八卦门进入,隋冬一下就感受到了这洞的奇妙氛围,红毯铺地,古老的供桌,沿墙的供台上都是挂着帘子的神龛,长长一排都严实的遮住面目。一转身上原始的台阶,就能到二层去,洞内不大,一圈神像佛像披红挂彩。
作为一个佛道儒三教文化的传承地,这处天然洞窟岩体构建出的空间和里面的神像相结合,给人一种仿佛闯入神话故事中的感觉,尤其现在这种出门要非常仔细的大环境,原本能到这座景区的人就少,洞的位置又藏在山里,道路狭窄崎岖,所以此时节隋冬几乎没遇到什么游客,几乎可以算是包场待遇。
然而在这种安静的空寂,配合简单的白炽灯光把荒凉原始照映的更显压抑,即便神像的神态各异身着彩衣,如此环境也带来了一种莫名孤寂的状态。就好像她是在地心历险,遇到了已在地下生活万年的长寿祖先,理论上是惊喜更多,但其实内心的踏实又不安却最为明显。
这里风格迥异的塑像使得隋冬更想念林图,从古格开始,她越来越习惯与他分享这类氛围环境,一方面能听到他作为专业人士的讲解分析,另一方面则是她自己的心里感受,喜欢和林图一起,看看玄妙的景致,望望戈壁苍凉,能共享一片夜空,也能于朝暮上散步……
还没回到柴米油盐中,自己仍在诗和远方里,不过隋冬清楚,她想要携手的人不是只能像电影一样远观美好。林图在等她,而自己又何尝不是在等哪一刻自己能将所有问题作答。
二层还有一个隐秘的洞口很窄小,幸好林图提前发给她的攻略提醒,隋冬才在供台一角找到,摘下背包顺着内设的铁梯下来,进入一个面积较小的洞穴,彩绘的供台上也是一排各种神像,大多都是女性神明,有老有少,还有一尊怀抱幼儿。
隋冬不知这里具体供奉的都是谁,只依照之前,虔诚的拜一拜,心中没有祈求和挂碍,只是单纯的表示一种尊重。
所有都看过,一个人在这里久待的感觉不太好,虽说供着如此多神像的地方并不会有什么让人感觉恐惧的东西存在,但再庄严的人迹也会在荒凉的大环境面前显得势单力微。宗教氛围太重,人气太稀薄,压抑和压迫感像两只手把隋冬圈在中间,让她感觉仿佛正与全世界背离,好像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似的,在意的人都在外面,出不去的一方小天地中,唯有被神像注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