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人谁不想意气风发行九州?谁不行扬名立万让万人敬仰?
陈玄策苟,只是因为实力不足。
现在他是镇妖司天下行走,当狂时,需半步不退。
有了两个大手子当后盾,不把白鹿书院弄个灰头土脸的,对不起王庆芝的看重,对不起树长老教陈芊芊的桃花剑,更对不起这一路来老韩的维护。
一行五人,在朝阳掩映下,走向正君山。
有些怪异,四个书生,一个樵夫,樵夫干瘦,腰间别着一把锋利的斧头。
路上,宋传书做了大概的介绍。
正君山,有峰三十六,白鹿占了二十三。
主峰临乌篷江,不高、不险、不俊、不秀,内有处处院落在林中掩映,又有白鹿悠闲乱逛不惧人。
得名白鹿峰。
据白鹿书院之人所言,此峰虽有四不,却是天人合一,浩然之气凝聚之下,祥瑞白鹿流连不离。
这话说给外人听的,介绍到这儿的时候,宋传书鄙夷的骂道:“白鹿书院给白鹿喂食食之上瘾的草料,久而久之,白鹿才不曾离去,说什么天人合一,不过是一群腌臜货色。”
白鹿峰亭台少见,楼阁不多,峰顶朝北临江有一阁。
阁高三丈三,分三层。
三层处朝北有牌匾,上书二字:不休。
取自‘书生读书当有不休之志’,故而这三层阁楼唤做不休阁。
不休阁三面为石墙,只有临江方向有窗。
每层窗边放置着木桌木椅,为观乌篷江大潮所用。
此处乃是白鹿书院中人人皆可来之地。
有书生来访,有大儒入山,有名人入院,皆会来此。
概因阁中三面石墙上,有各朝各代青史留名的文人骚客留下的诗词歌赋。
一层全满,二层近半,三层只刻了两篇半。
一首诗,一篇赋,半阙词。
皆为白鹿所出大儒所留,九州闻名。
这里面有没有猫腻儿,就见仁见智了。
不休阁也不是白建的,建立之后,颇有当年千里入青峰的功效。
读书人九成九为的是功名利禄,谁不想在不休阁留下自己的佳作而天下闻名?
死去的宰相宋谦,除了孝道出名,能在大梁朝堂青云直上,自然是因为他而立之年在不休阁二层留下了一篇文章。
三千言,道尽了天下至孝。
“咱们此行,便是白鹿山不休阁。”宋传书最后说道。
老韩在一旁补充道:“挑一座书院,这事儿很常见。文无第一,每隔那么几年就有自大的书生想借此扬名。”
王青玄好奇的问道:“韩叔,有赢的么?”
“没有。”
王青玄不解:“没有的话为什么还有人挑战?输了不丢人吗?”
老韩白了他一眼,看向陈玄策,说道:“陈小子,你来解释。”
陈玄策拍了拍穿着书生青衫像龟公的王青玄肩膀,憨厚的说道:“输了,勇气可嘉,天下扬名。”
“输了也能扬名?”
“怎么不能?文无第一,输了不是很正常?”陈玄策回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