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朝鲜哲宗李升投降了清军以后,朝鲜四道基本上也是毫无战事可言,代表着朝鲜王国的标志与政治标杆已经是俯首称臣了,难道真的朝鲜哲宗李升会乖乖的束手就擒吗?不不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他立了王族旁支李熙继任大统,年号依旧用哲宗年号,但是李熙他也是一个有很大的报复心,对于哲宗李升被抓了后,他也是焦急的。虽然他们两人素不相识,尚未谋面,但是萍水相逢该救的时候还是要救一下的,表示自己尊重前辈,朝鲜哲宗李升也是没日没夜的想着总有一天他要把清王朝的整个东北地区全部拿下来,把吉林的长春拿过来做自己的首都,柳京和汉城跟中国的建筑比起来,差了不是一个等级的。
那么,再来介绍一下江原道,而在此之前江原道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朝鲜太祖李成桂的身上,1392年7月17日,太祖李成桂在开城寿昌宫即位,建立了新的王朝。太祖三年(1394)6月,都评议使司建议对行政区域进行部分改编,同时请求把江陵道和交州道合并,改成江原道。翌年,即太祖四年(1395年),岭东的江陵道和岭西的交州道合并成“江原道”,这样,“江原道”这一道名作为正式的行政区域确定下来。江原道的道名确定以后,江原道的行政区域又经历了几次变动,如朝鲜初期,为规划不规则的地形,在朝鲜定宗1年(1399),把原州的属县永春和忠清道忠州的管辖区宁越作了对换;朝鲜太宗十三年(1413年),分割了加平和朝宗,划归京畿道所有,取而代之的是,把京畿道的伊川划到了江原道的辖区之内;朝鲜世宗十六年(1434年),把铁原(因习武狩猎的扩大和徭役的双重负担所造成的弊端日益严重)和安峡(针对州政产生的弊端日益严重)划归江原道所有,但在此之后没有大的变化,基本上维持了原样。
除科田法的实施带来的行政区域的重新调整以外,考虑到各地区的历史传统,以依照山川地势进行合理化调整为标准,行政区域也在进行积极的、长期的、逐步的调整。朝鲜太宗十三年,完成了以江原道为首的全罗道、庆尚道、忠清道、黄海道、平安道、永吉(咸镜)道、京畿道组成的8道体制。朝鲜纯祖三十年前后,江原道东西跨300里,南北达800里,管辖区域以监营所在地原州为基准,东抵江陵海岸,长310里;西至京畿道砥平,长70里;西北到黄海道免山,长525里;南达忠清道堤川,长50里;北至咸镜道安边,长597里。
据朝鲜端宗二年(1454年)编撰的《世宗实录》地理志上记载,江原道所辖的郡县为24个,即1大都护府(江陵)1牧(原州),4都护府(会阳、襄阳、春川、三陟),7郡(平海、通川、旌善、高城、杆城、宁越、平昌),11县(金城、蔚珍、翕谷、伊川、平康、金化、狼川、洪川、杨口、麟蹄、横城),而据朝鲜成宗五年(1474年)颁布的《经国大典》上记载,朝鲜世宗16年(1434),江原道所辖的铁原和安峡被编制为都护府和县,因此江原道所辖的郡县被确定为26个,即1大都护府、1牧、5都护府、7郡、12县。
各郡县的编制是,正3品大都护府使管辖的江陵大都护府;正3品原州牧使管辖的原州牧;从3品都护府使管辖的会阳、襄阳、春川、铁原、三陟都护府;从4品郡守管辖的平海、通川、旌善、高城、杆城、宁越、平昌郡;从5品县令管辖的金城、蔚珍、翕谷县;从6品县监管辖的伊川、平康、金化、狼川、洪川、杨口、麟蹄、横城、安峡县等。
朝鲜肃宗二十四年(1698年),将鲁山君追封为端宗,把位于宁越的墓的陵号称为庄陵,随后到了第二年,即肃宗二十五年(1699),根据判府事崔锡鼎的请求,宁越郡被升格为正3品管辖的宁越府;壬辰倭乱时,光海君曾来伊川避难,在此停留期间,设立了抚军司,因为这个缘故,朝鲜宣祖四十一年(1608年)2月,在他即位的同时,伊川县被升格为由正3品都护府使管辖的伊川府。
这个就是江原道的主要历史来源,从这里可以看出历朝历代的朝鲜国君还是很重视江原道的发展和军事的,因为毕竟旁边就是京畿道和黄海道两处重要的要塞,虽然现在已经都被清军给占领了,但是分析了一下江原道的划分区域我觉得也是很是棘手的大问题,江原道分为岭东和岭西两个地方,设立了江陵大都护府和原州牧,面积也是比朝鲜北方的三道都要大的多。江原道这边的军事实力相较于前面几个区域来讲,实力稍稍雄厚一些,有禁卫军大概五万人的部队,而且朝鲜高宗李熙也是身处其中,所以肯定的是这五万人是来保护李熙的,而不是过来当摆设的。朝鲜哲宗李升对于自己所立的王族旁支也是比较有信心的,因为他知道李熙绝对不可能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当场的谋权篡位,他也同时知道在自己的性命没有到生死攸关的时候,只要自己在一日,李熙就不会公然的谋权篡位,为什么说李熙要反他呢?因为朝鲜国内部的政权已经开始分化了,掌权者现在是安东金氏把控朝政,李熙也是受到了他们的篡位思想,但是他还是一位比较尊重前辈的逆贼,他打算是等到朝鲜哲宗李升驾崩以后他在进行宫廷政变,也算是给了朝鲜哲宗李升一个面子了。
随后,清军大概五六万的先锋部队已然到达他们将要战斗的场地江原岭东地区,这里的兵力人数大概在两万人左右守着一座城池,而进攻的是黑龙江第三一二师和黑龙江直属一七三二部队总共的兵力加起来就有四万人之多,而防守在江原道岭东的将领名字叫做李汝光,他也是一位从基层做起的小将军,后来经过了几次武举之后深得朝鲜全溪大院君的赏识,后来被发配到了岭东地区做将军,也是不算亏待了他。李汝光看到了清军已经来到了岭东地区,他还没有想好该如何去应付清军的进攻,可是岭东地区只有一个坏处,那就是他的西面临近日本海,还有就是如果想要溃逃不知道从哪里可以逃出去,一旦封闭了逃跑路线,那可就是插翅也难逃了,正巧,清军的指挥官名叫赵辉,对于岭东地区的朝鲜士兵们他也是打算搞坚壁清野这一套战略方针,百试百灵,用了之后总会不厌其烦的去用,同时也是欺负朝鲜国内的粮食少,补给跟不上那这也是他们的坏处,好像好处占的也不多。
随后,清军的大口径火炮和机关炮全部都架好了以后。对于其他的想法都没有了,连朝鲜国的首都和陪都都拿下来了,一个小小的江原道可以拦得住武装到牙齿的清军士兵们吗?那也是螳臂当车,一叶障目,狂妄自大。“打!”,随着炮兵指挥发了命令,大概数十发炮弹从炮孔中打了出去,一次次的在岭东地区炸起了一寸寸的土地波浪,把每个人都可以埋在里面,而且这些岭东地区的朝鲜国士兵们根本没有见识过如此先进的炮火他们以为还是那种火炮对火炮,鸟枪对鸟枪的时代,当他们清军的大炮给打得根本喘不上来气,而且各个都是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的败下了战场,可真谓是丢人二字了,李汝光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付清军的大炮轰击加上轻重机枪的疯狂射击,那些拿着鸟枪和火铳的朝鲜国士兵们根本无法阻挡住清军的炮击和轮番的齐射,压根真的是打得头都抬不起来的那种情况,也是没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