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贼:从把和之国变成稻妻开始

第204章 战国:你有没有听说过一招从天而降的掌法

“尽量突围!”

解决掉伽罗之后,酒天丸就没有久留的想法。他已经通过夏林知道这只不过是一个陷阱,即使留下来也得不到约翰船长的宝藏,只会被爆炸埋在地下。

至于夏林的安危他并没有担心。

夏林拥有自然系果实能力,那些报废的遗迹守卫产生的爆炸的冲击根本就不会对他造成伤害。而且他也不害怕海水。

不过在离开之前,酒天丸倒是不介意多杀几个世界政府的走狗。

他双手持刀,此时他手里的刀也是一柄不错的快刀,刀身很长,适合他这种体型巨大,而且喜欢用蛮力的人使用。

每一次挥刀之后释放而出的斩击都像是天上的月牙整个掉下来一样。

“泽法大将,稻妻的那帮人好像打算撤退了。”

酒天丸的举动瞒不住其他人,尤其是海军这边。即使在混战中,也有人注意到他们打算撤退了。

“这不奇怪,稻妻的首领雷电好像没有前来,他们并没有优势。”泽法并不是很在意。主要是因为稻妻虽然也是被悬赏的对象,但是他们从来都不会去做掠夺平民的事情。虽然说出售的战争武器为海贼提供了便利,但是收益更多的还是一般的国家。

毕竟如果不是巨型海贼团的话,财力是没有办法和一个国家抗衡的。

这两年抵达香波地群岛的海贼新人都变少了很多,就是因为有很大一部分的海贼在乐园的途中就被一些国家的遗迹守卫给消灭了。

海军也因为这件事而轻松了很多。

要不是这样,他们这次也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的兵力前往新世界。

至于世界政府答应帮助约翰杀死酒天丸这件事,泽法其实并不知情。世界政府只是当海军是一个工具,所以很多事情都不会给他们进行解释。

杀死酒天丸的任务是交给伽罗还有另外的三名特工的,按照他们的构想,应该不会失手才对。只可惜他们没有料到,那些特工早就是稻妻的形状了。

泽法或者说,海军的目标只是那些洛克斯的余孽。

这也使得酒天丸在撤离的时候基本上没有遇见多大的阻碍。甚至就连后来才赶过来的卡普和战国的援军们也几乎对他们的离开视而不见。

战国是不想耽误他们的任务,卡普则是单纯的不愿意多事。

“泽法!”

战国和卡普冲进洞窟之后,看见了和海贼交战的泽法。

他的对手有点难缠,因为那是之前和史基对抗的瓦尔多。瓦尔多的战斗力不及史基,当然也和大将的实力有差距。

不过在这样的混战的情况下,已经可以给他带来麻烦了。

毕竟泽法的对手不只有一个,而是全部的海贼。

这帮海贼在面对海军的时候居然很默契的选择了联手,不过想来也是,毕竟海军和海贼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

泽法这个时候就同时在对抗瓦尔多和凯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机甲狂潮:从教练机开始无限进化
机甲狂潮:从教练机开始无限进化
叶流云穿越蓝星,一个机甲狂潮的平行世界,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机甲。叶流云却只有一个破铜烂铁般的0星教练机。好在他觉醒了无限进化系统,只要完成任务,就能够获得进化点,让机甲无限升级进化!0星动能系统?直接进化,10星恒星动力炉,无限能量!0星防御系统?直接进化,10星虚无量子防护立场,固若金汤!0星战斗系统?直接进化,10星终星武系列,毁灭星系,制霸宇宙,就在今天!你以为10星就是极尽巅峰了吗?不
是龙神啊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