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怡春院就不一样了,大众消费,走的就是快捷方便。客户来了,哪有什么吟诗作赋,歌舞伴奏,来了就直奔主题,管这姑娘穿什么昂贵衣服,戴什么贵重首饰,画什么精致妆容,摆什么撩人造型,一净面一吹灯,外衣一拨,内衣一脱,上下其手,构造都一样。
当然了,你要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也不反驳,就跟吃饭一样,一顿饭一百贯也能花的了,一顿饭三文钱也能吃的饱。重要的不是吃什么,重要的是吃饭时的心情。山珍海味也可能味如嚼蜡,粗茶淡饭也可能津津有味。
单德兴高采烈地一路哼着小曲,来到了怡春院。
来到怡春院已是子正时分,喧泄的庭院刚刚安静下来。间或有些嘻笑喘息声传来,撩人心绪。
“哎呦,单二爷来了。”老鸨人称酸婆,见单德斗篷毡帽上都是雪,心想这家伙儿兴致怪高呢,半夜不睡觉跑来。
“这从哪儿来呀?赶紧进来,暖和暖和。怎么又是你一个人,没见单大爷呀?”酸婆说着,忍不住笑出声来。
单锋挨打的事儿,全城尽知。老百姓都纷纷叫好,终于有人敢在太岁爷上动土,掐灭这煽风火了。
“跑了趟远门,去了东平府,刚刚回来,这不想酸婆了嘛!”单德两眼直勾勾地盯着酸婆胸前两座起伏的山峰,色咪咪地说道。
这酸婆其实年龄并不大,今年不过四十岁出头的样子。打小也是贫苦家庭出身,十三岁那年老家闹饥荒,父亲一辆架子车带着一家八口人逃荒到清河,一路颠簸,母亲不幸染了风寒,几天不到就一命呜呼,父亲带着二老和四个孩子,真是无法为继。父亲一狠心,把十三岁的酸婆给卖到了一户人家做丫鬟,换了钱安葬了母亲。谁知这户人家买了酸婆没半年工夫,转手就把她给卖到了怡春院。这怡春院之前还不叫这个名字。
酸婆忍辱负重,在这儿待了二十多年,十五岁上开始接客,这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酸婆年轻时也当过头牌,也风光过好几年,那时也心高气傲,想着有朝一日出人头地成功上岸。
时间久了,酸婆才慢慢发现,人的因缘际会,很多时候是早早地埋下了伏笔,人只能顺着趋势走。
比如父亲卖了她,也是因为兄妹几个,就她的年龄最合适,卖的钱最多,并不是父亲爷爷奶奶不喜欢她。
比如她被卖去的那家,说是丫鬟,其实跟干女儿差不多,和大小姐在一起生养,只是后来男主人遭人构陷,家破人亡,不得已才把她卖掉。
比如她年轻时遇到过一个穷书生进京赶考,在她这儿好吃好喝住了一周,两人你情我浓,如胶似漆,互定终身。临走时,酸婆把多年积蓄的恩客的打赏都拿出来给了书生,期望他金榜题名回来娶她为妻。结果人走了也有二十年了杳无音信。
后来,得蒙几个土财主支持,酸婆盘下来这场所更名怡春院,也从服务人员变成了管理者。
身份虽然有了变化,但场所没变,事情没变,她仍然困在这怡春院。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
这就是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