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店长继续说道:“至于种子,我们这个店里也有,不过都是去年收上来的粮食,然后精挑细选出来的,各个颗粒饱满。”
“您要是实在想去国营种子店购买种子的话,那在帽儿胡同那边有一家。”
“我们这边的种子他们那里都有,还有一些农业部在陕北时期就开始培养的高产种子。”
“去年华北大旱,不少地方粮食减产,上级和农业部今年就调集了不少新培育的,能抗旱,还高产的种子过来,想要提升一下周边的粮食产量。”
“所以您要是信得过新种子的话,那就去那边,要是信不过,我们这边和那边都可以买我们精心挑选的普通种子。”
易中海听后稍微的犹豫了一下。
他自己不是种地的,不好替贾家做决定。
更何况,他自己也说不准上级调拨过来的新培育粮食种子到底是不是高产抗旱。
还是稳妥一点儿吧。
买些普通的种子,最起码能保证不至于颗粒无收。
不过易中海还是打算再问一下这位店长,最后再让贾东旭拿主意。
于是易中海带着犹豫的表情,向那位店长问道。
“同志,您能跟我说说新种子到底能增产多少么?”
那位店长立马大喜过望。
毕竟他们这些店长上级都是交代了,让他们宣传新培育种子的任务。
可是大部分农民对于新种子都有些犹豫,甚至不敢相信。
对于种子的推广,那是困难重重。
也就是西北等老根据地,因为群众基础扎实,才让百姓愿意相信。
而京城周边推广就有些慢了。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京城周边大范围种植新种子,还是在公社化之后。
在之前很多百姓都是不相信的。
那位店长热情的介绍起新种子的特点来。
“同志,咱们这新种子可是在老根据地的时候,经过农业专家近十年的时间才培育出来的。”
“新种子根系扎的深,不容易被风吹倒,而且比普通种子能抗旱,产量大概也是比普通种子多一成半到两成。”
“如果管理到位,肥料充足,还能再增加一成。”
易中海听后很是心动,可又无法做决定。
而这个时候贾东旭跳了出来。
刚才易中海和店长在交流的时候,他在一旁算过一笔账。
就算增产一成半,那家里十亩地也能多收不少粮食。
增产的粮食卖掉都是钱啊。
于是贾东旭拉着易中海,急切的说道。
“师傅,师傅,就买新种子吧,就买新种子吧。”
听到贾东旭的决定,易中海犹豫了一下,然后转头看着店长说道。
“店长同志,那我们就买新种子吧。”
那店长高兴的一拍柜台,大声的说道。
“好,同志,感谢您二位对我们政府的相信。”
“专门的种子店就离这里不远,你们从这里出去朝左拐,走两个路口,再右拐,就看到了。”
“种子店那边还有技术专家详细指导你们种植新种子的技术。”
“我这边还有守着店铺,就不送您二位了。”
易中海连忙拱手感谢,然后带着贾东旭往种子店那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