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嫂子有魄力啊。”
“今年看来收益还是不错的。”
接着易中海又是一阵劝说。
“不过,贾家嫂子啊,春小麦还好说,等长旺盛了基本上就不用管,不用除草了。”
“可是这花生和玉米得经常除草啊。”
“这五亩地的活儿,你受得了?”
“东旭可是要在厂里上班的,不好经常请假,不能帮你啊。”
贾张氏此时已经被收益冲昏了头脑,直接拍着自己的胸脯,昂着头得意的笑着。
“怕啥?我贾张氏从小都是种地的,这点儿活儿还能难倒我?”
“大不了累一点儿。”
“我稍微算了一下,这十亩地的收成,一年下来,比东旭一年上班挣得都多。”
看贾张氏这样说,易中海也不好再劝阻。
只能盼着贾张氏悠着点儿。
毕竟这贾张氏进城有十几年了,十几年没做过农活儿,这突然要一个人伺候十亩地,不得累出病来?
只盼着东旭能偶尔请假帮帮忙吧。
其实这个时候,一直到58年以前,农村都是比城里过得好很多的。
无非是城里生活方便一些。
当时刚分地,人均都有三五亩的地,少点也有两三亩。
一年的收入不少。
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基本上过得很舒坦。
只是后来人口增多,人均土地减少,而城里又因为一五、二五,出现了不少的工作岗位,这才拉开了城乡差距。
58年以前,有很多城里的低级工人,宁愿放弃工作与城市户口,也要回乡下种地。
愿意去城里上班当工人的,只有家里人口多的,以及那些身体有问题实在种不了地的残疾和妇女们。
经过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人口大爆发,人口增多,人均土地减少,这才让农村人想办法进城拿铁饭碗。
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只要不是自然灾害的时候,农村人羡慕城里,那是屁话。
题外话说完,我们再回到院子里。
易中海叹了一口气,又朝贾张氏说道。
“那行,嫂子,就按你说的办。”
“我带着东旭去买种子去。”
正准备转身的易中海突然想到了什么,又朝贾张氏问道。
“贾嫂子,你是种过地的,按你说的这样,大概要买多少的种子啊?”
贾张氏稍微一琢磨,笑着回道。
“哈哈,老易,这个我在行。”
“五亩的小麦,一亩地大概需要25斤到30斤的种子,玉米6到8斤一亩,花生10斤到20斤左右。”
“你到时候问一下种子店就行了。”
“基本上跟这个差不了多少。”
易中海点点头,朝贾张氏说道:“行,嫂子,我知道了。”
接着易中海喊了贾东旭一声,带着贾东旭就往院儿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