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105章 兖州变故,刘备连横青徐

“乔瑁死后,刘岱以王肱为东郡太守,同时传讯陈留太守张邈、山阳郡太守袁遗等人,让各郡将所有支援青州的钱粮都运到东平国。”

“以兖州的名义,向青州运输赈济饥民的钱粮!”

刘备的脸色瞬间大变:“刘公山这是想做什么?杀乔瑁,聚钱粮,他难道不知道这会引起众怒吗?”

对于刘岱这离奇的举动,刘备难以理解。

就一个大家齐心分名望的事,怎么就变得如此复杂了?

郑平眼神深邃,嘴角泛起一丝嘲讽意:“果然,越是到了争抢名望的时候,这群人自私自利的心态就越发的明显。”

“会盟讨董如此,救济青州饥民也是如此。”

“刘岱杀乔瑁是在立威,聚钱粮于东平国是在区分异己,他想借此机会,执掌整个兖州!”

刘备不由怒道:“以杀立威,岂能让人心服口服?刘公山此举,不仅犯了众怒,还会让兖州钱粮难以运往青州。”

本以为刘岱是最不会出问题的一环,结果偏偏最先出问题的就是刘岱。

人心不足蛇吞象。

刘岱虽然想给青州支援钱粮,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刘岱想将救助青州饥民的名望一个人给包了!

东平国的能支援给刘备的粮食不多,刘岱得不到多少名望。

但若是能聚兖州钱粮,以兖州之名将钱粮送往青州,那这名望可就不小了。

到时候天下人都知道,兖州刺史刘岱、义救青州。

而如张邈、袁遗、袁叙等人,就只能匍匐在刘岱的名望之下!

可张邈等人,又岂会是甘居人下的?

刘岱杀乔瑁立威,就能杀张邈立威,杀袁遗立威。

将钱粮聚集在东平国就更不可能了!

谁知道刘岱会不会趁机招兵买马,再攻杀各郡?

“显谋,可有良策制止?”刘备看向郑平。

这兖州的钱粮若是运不来,青州就会缺少一大批可以用来赈济饥民的钱粮。

郑平摇头冷笑:“刘岱自己寻死,谁也救不得他。是我小觑刘岱的野心,高看他的器量了。”

“既然不想要这名望,那也别怪我不顾同州之情了,别以为这就能让我束手无措。”

“使君可立即去信给陶谦,让他准备接受接受十万饥民。”

“同时调回子义,护送十万饥民南下!”

“再去信琅琊国臧霸,有敢劫掠者,便是跟整个青州为敌!”

陶谦的目的,郑平很清楚。

什么钱粮运输损耗大,都是借口。

陶谦是想将这十万饥民安置在东海国,不仅能增加大量的人口,也能助陶谦平衡徐州的各方势力。

但陶谦的这个述求,对刘备而言并没有损害。

相反。

这十万饥民南下安置在东海郡,不仅能增强青徐之间的联系,也能将刘备的名声传到徐州。

在郑平的整个天下大势的谋划中,这样的部署是有利无害的。

若陶谦能更豪气一点,安置个二十万饥民,就更妙了。

天下纷争不断。

不论是幽州、冀州,还是兖州、豫州,几乎都是州牧刺史跟各郡的太守国相不和。

这些野心家之间,势必都得刀枪比一比才行。

唯有徐州在未来两年相对安稳一些。

将饥民安置在东海国,有陶谦的许诺和东海糜氏的存在,让这些饥民勉强吃饱是没问题的。

至于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

乱世之中,能活命就已经是奢望了。

想要安居乐业,唯有青州钱粮富足、刘备立足天下之日。

仔细斟酌了郑平的计略,刘备凝声道:“既然陶使君主动请求将十万饥民安置在东海国,想必陶使君能有足够的钱粮。”

“这事可以允诺!”

“可惜啊,若其他州也能有这个想法,就不用运粮来青州了。”

郑平淡然一笑:“使君,切勿有这般想法。陶使君主动将这十万饥民安置在东海国,跟糜子仲是息息相关的。”

刘备一愣:“子仲?这又是为何?”

郑平轻笑:“使君是否还记得,糜子仲上回仗义相助,使君回馈了《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和《曲辕犁》。”

“这东海国也屡遭黄巾破坏,地广人稀,有大量的无主荒地。”

“赠糜子仲《汜胜之书》《四民月令》还是《曲辕犁》,本就是希望糜子仲来年能获得大丰收。”

“陶使君亦是逐利之人,既然有增加作物产量的方式,那么自然就不肯错过。”

“但不论是《汜胜之书》还是《四民月令》,目前都不适合单个的田户,而更适合拥有大量田户、耕牛的世家豪族,以及用于官府屯田。”

“陶使君想用这十万饥民在东海国屯田,如此一来,陶使君来年就能获得更多的粮食充盈府库。”

刘备会意:“虽然屯田民比一般的田户赋税更重,但当前唯有先解决饥民的温饱,才能再谈其他的。”

“只是我先前已经有了承诺,如今再驱饥民入东海国,他们如何能信我?”

郑平笑道:“此事不难,青州天寒,徐州相对温和,可优先呼吁家中房屋破败的前往东海国。若是愿去的,官府会赠御寒衣物。”

“如此一来,也能暂时解决御寒衣物不足的困难。”

“同时承诺这些南下的饥民,使君也会来东海国走访,若饥民在东海国不能温饱,最多一年,使君会将他们接回青州。”

“使君要谨记,我们只是承诺陶使君将青州饥民安置在东海国,但并不意味着这些青州的饥民使君就不能管了。”

“倘若这些青州饥民在东海国过得不好,使君就有权将其接回青州!”

刘备仔细揣摩郑平的话:“原来如此,相当于这些青州饥民只是我暂借给陶使君的,但陶使君会同意吗?”

郑平哈哈一笑:“陶使君怎么会不同意?他要这些饥民是为了赚取更多的粮食,若饥民不满就会滋生叛乱之心,这个时候陶使君将不满的饥民送回青州。”

“不仅不会让使君对饥民失信,陶使君也能避免饥民叛乱的隐患。”

“而使君和陶使君也能因此而缔结同盟情谊,他日一方有难,另一方也能出钱粮兵马帮衬。”

“皆大欢喜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刘备恍然大悟:“显谋妙计啊!如此一来,兖州变故平添的风险,也能借徐州之力稳住了。”

郑平点头:“但此事还得使君亲自跟陶谦见一面,利弊权衡,各取所需。”

(本章完)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这一时期是一个着名的乱世,别看这段时间不长,可是这几十年里所发生的那些事儿,其精彩程度一点都不比《三国演义》里边所描写的那些故事逊色。在这期间,盗贼横行、奸雄并起、战乱不止、朝代更迭不休,闹得一塌糊涂。五代前后一共53年,换了八姓十三个皇帝,国号改了五次,这五个国号分别是:梁、唐、晋、汉、周。历史学家因为这五个名字前代都已经用过,担心会前后混乱,所以就给它们都加了一个“后”字,
大石山房主人
重生明朝:我真的不是太监啊
重生明朝:我真的不是太监啊
现代的屌丝李瑾意外穿越到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刘瑾身上,本想以超越时代的知识和远见,改陈弊制,富国强兵,振兴中华,但因改革太过超前,不被百官理解,误认为奸臣。且看刘瑾如何游走于百官和正德皇帝之间,带领大明复兴,剿灭日朝,威震西洋,屹立世界之巅。
林星寒
三叔是刘邦
三叔是刘邦
两千年前,一个健身馆改变了大汉皇朝——一个热衷于打磨肌肉的黑道少年刘圣,穿越后,成为了汉高祖刘邦大哥的儿子、刘邦的亲侄子刘信。不出意外的话,他会成为后来的“羹颉侯”。“羹颉侯”是个戏谑、嘲讽式的封号。史书记载,刘邦在未发迹前,经常呼朋唤友去寡嫂家蹭饭,寡嫂不胜其烦,故意敲打锅底表示“羹尽”,意思是连汤都没有了。刘邦觉得很丢面子。当皇帝后,分封同姓诸侯,唯独不分亲哥哥的儿子刘信。经“太上皇”劝说,才
红掌清波
祖宗保佑之风起大明【君临天下】
祖宗保佑之风起大明【君临天下】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天灾人祸,十室九空。徐闲在徐达的强坑下,来到了大明。他将凭一己之力,救崇祯,挽民生,收台湾,占北美。凭借一众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力量,造战船,入深蓝,并世界。打造一个万邦来朝的大明帝国,更打造一个铸剑为犁的和平世界。“我要让日光照处,皆为大明土地!让月光撒落,全是大明公民!”
烟雨蓑翁
三国:我家军师是神棍
三国:我家军师是神棍
++++开局跟随刘备,以一手装逼大法混成蜀汉第一军师,灭东瀛,平漠北,渡北美,征南洋,铸就刘备一统天下,成千古一帝。吕布:太残暴了,想当年张元德在虎牢关一棍子把老子敲晕。张飞:俺四弟人中龙凤,独爱偷看村头王寡妇洗澡。关羽:论装比,关某仅排第二,我四弟天下无敌!赵云:军师,我必用坦克连踏平西方蛮夷之地?周瑜:元德,开航母去东瀛小国是不是有点过分?
雨夜独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