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清坐到云芊身边,从车窗向外看去。
只见城墙上灯火通明,恍如白日。火光下,是挤挤挨挨站着的百姓们。
一家四口挤在一小的车窗前,能留给他的缝隙实在是太小。
李延清干脆起身出了马车,站在马车上。
这一刻,才得以见到城墙上的全貌。
平日里戒备森严、有专人巡逻的城墙,此刻挤满了人。
“大人,这么些年辛苦了。大伙儿感念大人的辛勤付出,特为大人献上一柄万民伞。
我们内心的感激,如银川瀑布,满天星辰,夏日流火,日复一日,连绵不绝。
多亏了大人,我们才能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皇上和大人一定是上苍派来拯救我们的仙人。
大人对我们的付出,我们无以为报。只愿我们三府百姓,特意为大人种下的百里桃花路,保佑大人一生顺遂,平安如意。”
说话的老者,李延清认识。他是宣阳府最德高望重的学者。
接过恍若有千斤重的万民伞,转身郑重的放入马车内。再次出来,李延清红了双眼,双手举过头顶,慢慢落下,弯腰深深作揖。
“多谢,多谢大家!谨初多谢大家的好意,也谢谢大家特地为谨初跑这一趟。”
“大人,使不得呀,使不得!应该是我们感谢您才对啊!
因为有你,咱们宣阳府才能得此新生。眼下大人要回京了,我们却什么都不能为大人做。便想着能来送一送大人,再见大人一面。”老先生抖着胡子,激动的说道。
“是啊,大人。因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我们却什么都没为你做。”
“大人,你能来宣阳府,是咱们整个府的福气。”
“大人,我家给您供了长生牌,我们定一日三炷香,一日都不会落下。”
“是啊,大人,我们家也供了。大人这么好,一天能长命百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百姓们七嘴八舌的,站在城墙上喊道。
“大人,你能不能不走?”一声年轻的声音,刺破云霞,响彻在众人耳畔。
听得出来,他是用尽了全身力气才喊出这么一句话,声音里还明显带着哭腔。
这是有多么不舍呀,才能在明知不可能的情况下,喊了这样一句话。
而这句话,仿佛打开了一个开关,百姓们都扯着嗓子,死命地挽留着李延清。
“是啊,大人,你能不能不走?”
“大人,你留下来吧,我们舍不得你。”
“大人,我们不想你走,你不走了,好不好?”
“大人,………”
李延清已经被泪水模糊了双眼,他现在唯一能看清的,就是那闪亮着的火光。那橙黄色的光,在他眼里不断跳动。
他偏头,一滴晶莹的泪珠就顺着他的脸颊划过,无声的落在地上。
“乡亲们,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己。若遇到不公之事,可写信与我,我定不会辜负大家的信任。
谨初此番回京,或许再难能与大家在宣阳相见。但宣阳府的好儿郎们,我自在京城等你们。就让我们各自安好,静候佳音吧。
乡亲们,后会有期。”说完,李延清拍了拍驾车的马夫,示意马车继续行驶。
“大人,可否等会儿再进马车?大家还有一个礼物想送给你。”老者及时出声提醒道。
其实没有他的提醒,李延清也不会在此刻进马车。
百姓们想送一送他,他又何止不想再看一看他们。
“大人,请看。”
李延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城墙上缓缓升起一盏孔明灯。
他定睛望去,灯上写着四个大字,“一路平安”。
他看着那盏孔明灯缓缓的升上高空,直至看不到它的光影。
视线落下,却见一盏又一盏孔明灯慢慢升起,直到他的整个眼眶内,都布满了孔明灯。
那一盏盏孔明灯就像逐渐升起的星星,慢慢形成一条暖光的银河。
每一盏灯上都写满了祝福语,这是百姓们送他的最真挚的祝愿。
这一刻,就好像童话照进了现实。满天的流光只为他一人而绽放。
李延清呆呆愣愣的看着,还在不断升起的流光。直到一阵风迎面吹来,感觉到脸上一阵凉意,伸手一摸,竟不知在何时,泪水已经沾满了整张脸。
“大人,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愿你珍重。”城墙上的百姓,发自内心的齐喊道。
而他们这一声,就好像是一个信号,继他们之后,城中四处不断的响起这一句话。
“大人,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愿您珍重。”这是离他们最近的一片住宅区,传来的声音。
“大人,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愿您珍重。”这是书院那边传来的声音,全是年轻学子。
“大人,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愿您珍重。”这一道声音很稚嫩,也略微有些不整齐,是孤儿院的那些孩子们。
“大人,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愿您珍重。”这一道全是女子的声音,是工厂里的女工们和慈善堂的女子们吧。
“大人,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愿您珍重。”这一声很是厚重,好似要震破山河,穿破天际,有着排山倒海之势。这一声是全城百姓合力之举。
也不知他们是怎么安排的,这么多人居然能如此默契。
组织者也是个牛人,居然能调动全城百姓。
自他们第一声出来,李延清的眼泪,来的更汹涌了,就像开了闸的河水一般。
“诸位,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今生能与你们相遇,是我人生一大幸事。”李延清吸了吸鼻子,哑着声音道。
“大人,您慢走。”
“大人,一路平安。”
“大人,以后有机会的话,回来看看我们吧。”
“大人,我们宣阳府,永远都是你的家。”
“大人,我们庆阳府,也永远是你的家!”
“还有我们勋阳府,无论大人何时来,大人永远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大人,山高水远,后会有期。”
“……………”
马车慢慢行驶,李延清坐在马车内,趴在车窗上,瞧着熟悉的一切,慢慢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