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时分,李元吉到了李靖在晋阳的府邸,见到正要上前跪拜行礼的李靖,连忙上前拦住,“将军身上有伤,不必多礼。”
“不过是皮外伤,若非大王主持大局,下臣也不能重拾军心。”
李元吉笑着摇头,“将军自谦了。”
二人进了屋,李元吉环伺了一圈,这宅院是他赏赐给李靖的,并让人配上奴仆,这两日也不曾过来,今日一见,虽有仆婢四五人,伺候李靖不成问题,但还是有些清冷了,还需将李靖家室接来,这样也能让李靖一颗心安定在晋阳。
心中想着,李元吉面上丝毫,不露痕迹,从王林手中接过药瓶,“这是齐王府上好的外伤药,元吉今夜前来,便是为将军敷药。”
“大王,万万使不得。”
李靖推辞万分,可奈不住李元吉执意而为,唯有听命从之。
上完药,李元吉与李靖依次跪坐,李元吉再度挥了挥手,王林从怀中拿出一幅地图。
“今夜前来,其实还有一事想与将军商议”,说着李元吉指了指地图上的马邑,“刘武周叛我大唐,如今占据北方十数城,拥兵数万,又是与突厥勾结,怕会对晋阳有所图。”
很多人瞧出了晋阳北方的威胁,所以这些天来,即便李元吉下榜招募人才,所应者寥寥无几,正是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有才识的读书人哪里还敢前来。
李靖自然也是明了,沉思许久,“晋阳兵力数千,不过城深粮多,抵挡刘武周上万大军,可筑防待援,伺机与援军里应外合,并非不无胜算。”
“将军所说确实首选,整个并州应该还能招募一些兵卒来。”李元吉点了点头,随即又是道,“我想布一路兵在城外,以留做后手,是否可行?”
“有兵在敌后,利用得当,可左右战事胜负,只是刘武周大军前来,又岂能不被发现?”
李元吉抿嘴一笑,“我欲遣王林带人出雁门关,以突厥人习性为之,以效仿当年圣人所举。”
李靖在李渊帐下对阵突厥多年,自然知晓这件事,也明白了李元吉的话,“下官这两日便挑出五百人来。”
二人又是聊了许久,见时辰已晚,李元吉便不再打扰,起身告辞。
上了马车,李元吉与车辕上的王林道,“此去困难重重,甚至会有性命之忧,你可愿往。”
王林手中握着马鞭,眼中满是光彩,“万死不辞。”
李元吉呵呵一笑,“你能活着回来,日后必定名满天。”
坐在马车里,李元吉掀开车帘,百无聊赖的看着车外已经褪去白日繁华的晋阳城,寒风呼啸,周遭静谧,一切变得安静祥和。
如此甚好的城池,怎能让它毁于战火?
李元吉目光坚定,正欲将视线收回,瞥到了不远处临河边的三层阁楼,这是他设的文学馆,天已接近子时,此刻灯光依旧亮着,不免好奇的让王林驾车前往。
文学馆刚刚改建而成,按照李元吉的设置,一楼是名辩堂,但凡有学之人皆可来此一论才学高低,二楼是阅文馆,内设书卷,只要是求学之人均可入二楼读写乃至抄写经卷,三楼则是古卷阁,这里需得齐王认可方能进入。
如此之下,一楼读书人崭露头角,二楼则是普惠大众,三楼则是地位的象征。
只是现在文学馆还未开馆,究其原因还是二楼阅文馆书卷相差甚远,虽然窦诞及宇文歆等人带头拿出了府中书卷,但也不足千卷。
登着木梯上楼,李元吉一直到了三楼,才见一道身影正在灯火下埋头书写。
数日不见,杨珪媚一身短袄,头发用一根银簪随意绾着,几缕青丝从耳旁垂落。
或许是太过专注,杨珪媚竟没有听到身后的脚步声。
李元吉走近一看,才发现杨珪媚的字如其人一样端庄秀丽,此刻她对着有残破的古籍落笔飞快,好似一气呵成。
“先生果然是大才。”
一句话让全神贯注的杨珪媚猛然回过了神,这才发现李元吉已经到了身后,忙丢下笔来行礼,却又想起自己为了早日将百卷残破古卷整理完成,几乎住在了这文学馆,已经不施妆容许久,今日突然见李元吉,不免略有窘迫的道,“小女见过大王。”
看着桌上堆着的书卷,李元吉肃然起敬,“古卷整理一事并非一日之功,先生不可如此劳累,还需注意身子才对。明日我就让宇文大郎安排两个读过书的机灵人来。”
“宇文主薄安排了人来,只是天色已晚,便让他们先行回去了,珪媚回去无事不如在学馆多待些时辰。”
李元吉很大为感动,与杨珪媚说了会话,便要送她回去歇息。
二人沿着楼梯而下,到二楼时,杨珪媚止步不前,犹豫了片刻,“大王设此阁是百姓之福,可是天下苦寒子弟众多,并州也不在少数,能前往晋阳进入学馆的缺少之又少,大王何不在并州各城设书院,一来显示大王恩德,二来可以教化百姓,三来为大唐培养栋梁之才。”
李元吉不得不承认,杨珪媚确实看到了问题实质,只是要广办书院,他齐王府眼下没有这些银钱,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由叹了口气,“先生所言不错,只可小王囊中羞涩,支撑不起诸多学院,唯有等大唐平定了天下,朝廷国库充实,才能推行此事。”
杨珪媚听闻,捂嘴一笑,“大王怎的忘了以工代赈的事了?吃不饱饭的读书人让他们去扫雪断然是不屑,但若是教学挣得米粮,并允诺为师优异者,朝廷可酌情为官,定会有响应者。如此,大王只需在各地寻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再送上手抄书籍,可令黄垂小儿学字,再后是论语与孝经,不要多久,并州城读书学礼将蔚然成风。”
“先生倒是提醒了我,书卷誊抄是个麻烦的事儿,看来得实行印刷才行。”
见到杨珪媚疑惑不解的神色,李元吉哈哈一笑,将话给岔开了去。
第二日,齐王府发出告示,招了工匠巧手数十人。
五天后,正在埋头修书的杨珪媚被请到了齐王府。
在仆人的指引下,杨珪媚来到齐王府的一个偏院,还未进门,小巧挺立的鼻子就闻得一股墨香味。
待进了院门,杨珪媚就见一群人正在忙碌,一人将四寸长两寸宽的纸放在一块木框上,另一人飞快用木板压下,取下纸张,纸上就留下一页整齐的字迹。
见一旁低案上分类放着一堆堆印好的纸,更有十几册装订的蓝色封面的千字文,聪慧的杨珪媚自然猜出了李元吉的用意。
字迹工整,须臾间,又是数页纸上填满了字体,如此速度,可比抄写快得多,而这种侧装的书卷与眼下需要卷起的书相比,无论是携带还是阅读都更加方便。
杨珪媚回过神后,忙跪下对李元吉行礼,“大王,你这可是造福万民之举。”
李元吉见身体止不住颤抖的杨珪媚,知道她此刻内心的激动,昨日宇文思纯可比她更为夸张,竟然喜极而泣,让李元吉不知所措好一会。
“先生,快快请起,今日请先生来是想请先生做古卷编修的同时,也能兼任文印馆执事。”
并州政务已经让宇文思纯忙的不可开交,窦孝慈又是个粗心大意的主,思来想去,记起杨珪媚对古卷修缮的付出,足以让他放心托付书籍印刷一事。
杨珪媚则是连连摇首,“大王令小女修缮古卷已是抬爱,这文印馆执事委实不敢有非分之想。”
这文印馆日后必定使得大唐读书人生活大变,掌握之人自然千古流芳,如此要职,她一个弱女子岂能担任,杨珪媚哪里敢接受。
李元吉笑了两声,“先生即是有才,又何必拘泥,明日我再挑两个读过书而又机灵的女子给先生使唤,以免先生太过辛劳。”
听的李元吉这话,杨珪媚心里大为感激,唯有再度跪拜,语有哽咽,“小女拜谢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