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就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置办年货。
福春市场里满眼全是人,挤得都快赶上早晨七点的公交车了,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罗一刚走进市场,不知道谁家倒霉孩子在人群里放了个三连响的划炮。
嗙~嗙~磅~连着三声爆响,引得人群一片混乱。紧接着男男女女嘈杂的骂声、埋怨声,合着小孩的哭声响成一片,闹哄的人脑袋发胀。
罗一目标非常明确,快速在人群里穿梭,先奔最近的摊子,捡最贵的散糖称了两斤。又奔卖饺子的档口,买了两兜子速冻饺子和馄饨。
找到卖对联的那一溜,见人实在太多了,拎着东西往里挤不方便。回车里先把东西放下,折返回来后苹果橘子香蕉冻梨一样买了一兜子。送回车里折返,再次扎进人群。
买了四副对联、彩字和大大小小一沓福字。往外挤的时候,瞅见一家卖灯笼和彩灯的档口。一时兴起,便挤了进去。
花了二百多块钱,拎着三对大灯笼和三挂彩灯往外挤的时候,脚下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刚一趔趄,旁边伸出只手把他扶住了。
不等罗一道谢呢,就听扶他的女人纳闷的问:“哎?你不是回滨城了吗?怎么还搁安市呢?”
罗一转头一看,扶他的是沈贵芳,旁边还站着卢婷婷。看架势娘俩也是来置办年货的。
罗一不好解释自己为什么还在安市,含糊的说:“家那边有点事儿,我等初三初四再回去。”
“哦~~”沈贵芳拉了个长音儿,看了眼罗一手里的东西,催促道:“买完没?买完了赶紧回吧。”
“行,我先走了哈。”罗一应声。
“仔细点东西,现在小偷可多了。”沈贵芳大声嘱咐。
“放心吧您呐。”
罗一抬起拎着对联的手,示意钱在手里攥着呢。边往外挤边纳闷,怎么感觉沈贵芳的眼神,好像带着点怜惜的意思呢?
不是好像,就是怜惜!
罗一没看错,沈贵芳听罗一说初三初四再回滨城过年,心里一阵不落忍。
她开在小区外面的理发店虽然才营业没几天,但正赶上临年,不管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女人们都组团弄头发。
女人一扎堆,肯定少不了张家长李家短。
聊着天扯着闲篇的功夫,都不用特意打听,沈贵芳就知道了罗一不少事儿
比如,他爸很早就没了,他妈带着他改嫁去了滨城。
再比如,她姥姥家的亲戚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孩子都这么可怜了,还丧良心的昧租房子钱。
不但昧房租,还扣人家押金,租户气不过,把房子都给砸了。
搁一般家发生这种事儿,臊都臊死了。他姥姥家的那帮亲戚,居然还好意思找上门闹腾。
也就是那帮人上门闹腾,外人才知道,孩子在滨城那边可怜的呀,没人管没人顾,活的谨小慎微。还动不动就被一个人扔在家里。
天天吃挂面就算了,怕挨骂,连点香油都不敢放……
大概上,沈贵芳听说的基本都是事实。不过那些“事实”被传来传去,添油加醋都算轻的,还被加入了很多不知道哪位臆想出来的桥段。
所以,在沈贵芳听到的版本里,罗一在滨城的日子,比事实上要可怜的太多了。
再一想罗一那远超于同龄人的成熟,沈贵芳瞬间就理解了。这种成长经历的孩子,就算不成熟,身边的人和事儿也会逼着他成熟。
董丽洁临去沈城前,到沈贵芳的店里收拾了下头发。被问起闺女和罗一哪去了,她懒得细讲,便说闺女去姥爷家了,罗一回滨城自己家了。
这会儿沈贵芳看到明明已经回滨城的罗一又回来了,还说“家里有事儿,等初三初四才回去”,瞬间就开始脑补了……
肯定是她妈和后爸去老人家过年,罗一一个外姓拖油瓶,不好跟着一起去。
大过年的,不愿一个人在滨城继父的房子里待着,才回了安市这边的。等到初三四,他妈和继父从老人家那边回自己家了,他再回去。
这么一合计,沈贵芳看罗一的眼神,自然而然的就带上了怜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