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满意的回复后,毕苏斯基便向仍潜伏在华沙城中的波兰军团发出了准备起义的指令。这个命令很快地被传递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军官雅克布·科瓦尔斯基的手中。
科瓦尔斯基曾在奥匈帝国军队服役,但在那里他受尽了歧视。他的工资微薄,仅有老师的四分之一,社会地位也被视为低下,这些都源于他是波兰人的身份。然而,当他得知波兰独立的理想后,他义无反顾地投奔了波兰军团。回到波兰后,他在华沙担任了一名中学老师的职务,积极地鼓吹着波兰复国主义的理念。
当他得知起义计划的那一刻,他心中的激情和决心再次被点燃。他立刻联系了斯坦尼斯瓦夫·巴拉奇斯基,他曾是一名矿工,对爆炸物有深入的了解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的任务是在起义爆发之时,炸毁华沙市内横跨维斯瓦河的两座桥梁,以切断敌人的退路。
10月11日的白天,科瓦尔斯基与斯坦尼斯瓦夫·巴拉奇斯基在一家咖啡厅约定了见面。巴拉奇斯基对此次会面的重要性有所察觉,他们以预先约定的暗号确认了对方的身份——“今晚的星空如何?”科瓦尔斯基随即回应:“清晰如昼,照亮了迷茫。”
随着夜色的降临,斯坦尼斯瓦夫·巴拉奇斯基来到了科瓦尔斯基家中。科瓦尔斯基的住所坐落在华沙旧城区的心脏地带,是一座独具波兰传统风格的小楼,周围环境安静且幽雅。
更重要的是,这座小楼就在玛丽亚兹基教堂的附近,使得他们在必要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寻找到一个安全的藏身之处。
科瓦尔斯基领着巴拉奇斯基走入了客厅。他的妻子为巴拉奇斯基准备了甜点,但在科瓦尔斯基的婉转托词下,她离开了他们。
巴拉奇斯基直言不讳地问道:“现在俄军在城内的分布如何?有什么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执行吗?”
科瓦尔斯基回答:“10月13日,我们将配合德军和奥军发动起义。上级已经下达了命令,要求我们炸毁横跨华沙的维斯瓦河上的两座桥梁。”
巴拉奇斯基点点头,他冷静地说:“我早就等着这一天了,但这绝对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科瓦尔斯基承认了这个事实:“是的,这项任务极其艰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巴拉奇斯基问道:“难道只有我们两个人执行这个任务吗?我们需要200公斤炸药,而我家里刚好有这些。但我们没有桥梁的设计图,桥上又满是俄军。而且,我们要怎么把这么多炸药运到桥上去呢?”
这确实是一个重重的难题,科瓦尔斯基开始深思其解决方案。
科瓦尔斯基本想到的第一个解决方案是在桥梁附近的酒店设立据点,然而,他很快发现这些酒店都被俄军占据了。于是,他假装成在桥边等待亲人的难民,一直在那里观察。
波纳特卡桥是华沙市的一座主要桥梁,它横跨维斯瓦河,连接着市中心的波纳特卡广场和华沙东部的普拉加区。大量的难民从桥的西侧,也就是市中心向东边的普拉加区疏散,而俄军的物资和士兵则是从东向西,向维斯瓦河西侧的市中心运送。
桥梁的两头都驻扎着俄国步兵分队,他们设立了哨所,并且进行着24小时的巡逻。桥梁上还配置了一些重武器。如果直接攻击桥头,那些驻扎在桥边酒店内的俄国驻军必定会立刻出来支援。这使得科瓦尔斯基陷入了困境,看似唯一可行的方案可能就是混在难民中,在桥上放置爆炸物。
当科瓦尔斯基将自己的计划告知巴拉奇斯基时,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巴拉奇斯基说:“这样做将会伤害到无辜的平民。”
“我并不愿意这么做,但在战争中总有人需要牺牲。”科瓦尔斯基回应。
他们之间的争执愈演愈烈,却谁也无法说服对方。最终,科瓦尔斯基决定与巴拉奇斯基分道扬镳,转向其他人寻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