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战略的过程中,康拉德与阿尔弗雷德·冯·施利夫尼格元帅对视了一眼,后者微微点头,表示他对战略的支持。这使得康拉德更加坚定了采取果断行动的决心。
与会的高级军官们纷纷表示支持武力行动,随着会议的进行,他们的态度变得更加激进。康拉德感到满意,因为他知道他能依靠这些忠诚的将领们共同扞卫帝国的利益。
在会议接近尾声时,康拉德再次强调:“诸位,这场战争对我们的国家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为国家的荣誉和尊严而战。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必定能够打败敌人,扞卫帝国的利益与尊严。”
康拉德离开陆军部时,已是深夜。维也纳的街头依然灯火通明,但街道上行人稀少。他的内心充满信心和决心,他知道,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中,他将带领着一群英勇的将领和勇敢的士兵,为奥匈帝国的荣耀和尊严而战。
当康拉德的座驾驶离陆军部,他回头看了一眼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心中暗自发誓:无论未来的战斗有多艰苦,他都会竭尽所能。
... ...
康拉德坚决反对给予奥地利和匈牙利平等的帝国权力,认为这是奥地利政治上的一个重大错误。他认为这将助长匈牙利对其国内少数民族的欺压,进而导致奥匈帝国内部的其他少数民族也热切渴求获得类似的自治权。
遇刺的弗朗茨·斐迪南显然赞同康拉德的观点。康拉德还认为,由于奥地利在巴尔干战争期间未能及时出手,给外界留下了软弱无力的印象。因此,那些追求独立的民族自然会想制造类似萨拉热窝的悲剧。
哈布斯堡皇储遇刺事件给奥匈帝国最后一次考验实力的机会:奥地利是否会挺身而出,挥剑扞卫哈布斯堡帝国的团结?如果选择退缩,塞尔维亚是否会因此煽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最终导致帝国支离破碎,沦为一个风雨飘摇的多民族沼泽?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立场居中的贝希托尔德。
康拉德已经与帝国军队进行了交流,他们支持开战。
奥地利的首相和财政大臣也支持开战。
然而,蒂萨心系匈牙利利益,坚决反对开战。在康拉德看来,贝希托尔德的态度开始变得犹豫不决。
然而,对于蒂萨来说,过去那个颤颤巍巍的外交大臣,如今变得与好战的康拉德一样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