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在要塞广场上等待着康拉德和卡尔·冯·斯塔布。这辆马车非常豪华,黑色漆面熠熠生辉,车厢内部用酒红色丝绸衬垫,透露出一股贵族的奢华气息。拉马车的是两匹骏马,它们昂首挺胸,嘶鸣着等待着出发。
卡尔·冯·斯塔布恭敬地朝康拉德敬礼,为康拉德打开车门,“总参谋长阁下,我们已经可以出发了。”
康拉德点头表示感谢,然后踏上马车。卡尔·冯·斯塔布紧随其后,他们一同坐进了马车内。
... ...
萨拉热窝,这座被称为“东西文明交汇地”的城市,位于波黑的首都,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繁荣。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独特,深受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影响,街头巷尾尽显欧洲中世纪的痕迹。
康拉德坐在马车上,沿着曲折的街道前往市中心的波斯尼亚酒店。他们驶过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家图书馆前的费拉赫丁巴哈莫维奇街,眼前出现了巴什查尔希亚清真寺,这座15世纪建成的清真寺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典雅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
马车继续前行,来到了马约尔卡路,这里便是萨拉热窝市政厅,一座典型的奥斯曼风格建筑,华丽的外观和精美的内饰令人叹为观止。
接着,他们经过了圣沙芭教堂所在的库尔奇里洛夫街,这座哥特式建筑的天主教堂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教堂之一,见证了这座城市历史的变迁。而萨拉热窝东正教大教堂则位于瓦尼奇街,是东正教在此地的象征,其庄严神圣的氛围让人肃然起敬。
在康拉德欣赏萨拉热窝风光的同时,他也注意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民族融合现象。这里居住着多个民族,如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等,他们信仰着不同的宗教,包括伊斯兰教、基督教、东正教等。
尽管他们之间有时会产生摩擦与冲突,但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这些民族得以和平共处,共同维护这座城市的繁荣与稳定。
相比之下,与奥匈帝国接壤的塞尔维亚则是一个充满民族主义氛围的国家。塞尔维亚人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试图将南斯拉夫地区的其他民族纳入其领土,以维护其民族利益。
这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三次巴尔干战争,对奥匈帝国有着极大的威胁。
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萨拉热窝成为了一个包容的城市。这里的居民尊重彼此的信仰和文化,尽管有时会有一些摩擦,但他们总体上还是能够和平共处。
这种包容性使得萨拉热窝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城市,与周边民族主义盛行的塞尔维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康拉德(陈诚)沉浸在这座城市的独特氛围中,他对奥匈帝国的包容政策充满敬意。在这里,他看到了多元文化的美好和人类共同生活的可能性。
同时,他也意识到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对于这片土地和平的潜在威胁,民族主义情绪正在撕裂着奥匈帝国社会,如果任由塞尔维亚在巴尔干肆无忌惮的扩张,奥匈帝国也将分崩离析。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扞卫帝国的信念,也是在扞卫他自己的荣誉与财富。
马车穿过繁华的街道。一路上,康拉德不时从窗户向外张望,领略着沿途的风光。经过一段时间的行驶,他们来到了波斯尼亚酒店。
马车停稳后,卡尔·冯·斯塔布搀扶着康拉德下了马车。卡尔恭敬地看着康拉德,说:“阁下,我们已经到达波斯尼亚酒店。”
康拉德感谢卡尔的搀扶,两人一起走进波斯尼亚酒店。
波斯尼亚酒店,位于市中心的米哈伊洛瓦街。这座建筑外观典雅,内部装饰华丽,充满了奥斯曼风格的特点。
因为波斯尼亚在1887年之前曾长期受到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所以这里的建筑风格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奥斯曼情调。
虽然柏林会议之后波斯尼亚被划归奥匈帝国,但这里的文化底蕴仍然深刻地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发展。
康拉德走进酒店,感受到了这里所散发出的奢华氛围。周围的装饰和雕刻充满了浓郁的东方风情,让他不禁想起了他在奥斯曼帝国的日子。
这里的景色让他陶醉,也让他更加珍视帝国的和平与繁荣。
距离晚宴还有一段时间,康拉德在思考该怎样劝说费迪南大公放弃周日在萨拉热窝的皇家巡游。
宴会还未正式开始,大厅内稀稀疏疏站着三两个波西尼亚官员,大都穿深色军装或是礼服,胸前佩戴者金色与银色饰品,或者是象征着权利与地位勋章和徽章。
还有少部分穿着各种颜色的长袍,搭配一条腰带,以及长筒靴,都上带着毡帽或头巾。
康拉德认不出这些服装,但凭感觉是波斯尼亚当地的民族服饰,这些人应该是当地贵族或是资本家。
他右手拿着一杯黑塞哥维那境内的莫斯塔地区产的白葡萄酒慢慢品尝,卡尔·冯·斯塔布则与一名穿深色军礼服的波斯尼亚军官在不远处交谈。
康拉德并不了解酒类,他边品着酒,卡尔在在一旁告诉他这种葡萄酒的产地和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