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神之眼穿越综漫

第234章 提升霸气

“很好,不过霸气应该这么附着武器才能伤害最大化……”

说着,香克斯给肖万阳讲解起了自己对于武装色霸气的心得,肖万阳身后出现了两个人偶,一个负责录像记录,一个负责记录重点。

……

接下来,香克斯讲解了半个多小时,肖万阳能感觉到自己对武装色霸气的理解加深了几分,只能说不愧为世界最强霸气的理解。

当然了,光能理解并不能带来任何提升,只有转化为战斗力的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说了那么多,只有实战才能给带来更大的提升。来吧,举起你的手中的剑,我会只用武装色霸气和你战斗。”

说完,香克斯拔出了长刀·格里芬,刀身缠绕武装色霸气变为黑色。

如果是霸王色霸气,那应该是深红色的闪电状霸气才对。

简单来说,武装色霸气偏向于流体,霸王色霸气偏向于闪电,或许这就是武装色霸气在和之国被称之为流樱的原因之一。

不得不说,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人不太在意区分刀剑,有时用的明明是刀,但总说是剑。

在肖万阳看来,单刃是刀,双刃是剑,没什么难理解的,但日本就没有这样的区分了,他们有时说是刀,有时说是剑。

他们说法一定是错的?在肖万阳看来,这就没有谁对谁错之分,只是单纯的文化差异罢了。

“我的刀术可不如椿月,请手下留情哦。”

说着,肖万阳一甩手中的千月斩,武装色霸气缠绕刀身,然后他迅速地冲向香克斯。

铮!铮!铮!

长刀交锋,但香克斯却是只防不攻,任由肖万阳发起攻击。

“很好,威力方面还差一点点,比之前强多了。”

香克斯称赞道,有了香克斯的指导,肖万阳的武装色霸气等级直接来到了「武装色霸气大师10%」,就是这么夸张!

至于香克斯的三色霸气的等级,恐怕基本上都在宗师级!并且熟练度均为9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肖万阳的见闻色霸气现在是「见闻色霸气大师20%」,这能力毕竟是他从鬼灭世界就初步掌握的,现在有如此等级也不足为奇。

不过,想要达到见闻色霸气的预知未来的效果,起码得要到宗师级才行。

武装色霸气达到宗师级的话,则可以使出永久缠绕自身的武装色霸气。

有了这一能力,没学会武装色霸气的「内部破坏」的对手,根本就无法穿透自身体表的武装色霸气,相当于对没学会「内部破坏」的对手是无敌的存在!

而霸王色霸气无法通过修炼变强,它会随着持有者自身的体质变强而变强,如果肖万阳现在掌握霸王色霸气,换算来说会达到大师级,且熟练度达到80%以上!

简单来说就是,宗师级见闻色霸气可以预知未来,宗师级武装色霸气可以获得永久护盾。

而霸王色霸气,它是提高上限的存在,肖万阳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注定是没有霸王色霸气了,就看离开海贼之后,能不能从筑梦抽奖当中抽出。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