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地享受完这顿惬意的晚饭后,慕荷觉得自己疲惫的身体仿佛随着这顿饭一起土崩瓦解了。
她现在浑身都暖洋洋的,像是有用不尽的力气。
把剩余的饭菜放好后,慕荷望着地上那一堆纸莎草杆子,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小时候爷爷和奶奶晚上一起熬油点灯编炕席的场景。
对于炕席,慕荷是一点也不陌生,毕竟她从呱呱坠地的时候,就是生活在炕席上的,也可以说她就是在炕席上长大的孩子。
小时候她刚刚会爬的那会儿,会因为炕席的纹状印花给膝盖和小腿上印出一道道印痕,也会因炕席的席篾子划破了肉皮而流血。
但是等后面她长大了后,家里的炕上铺设的也不再是炕席了,而是地板革等各种样式的工业材料。
不过虽然炕席现在已经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
但是那些关于炕席的点滴细节却永远留在了慕荷这代在炕席上长大的人的心中。
慕荷起身把杆子全部抱到火堆旁,然后去墙壁边拿来一根火把,将其点燃架设在灶台上。
等把需要的工具全部找齐后,她坐在火堆旁从中挑选了一些高大、笔直、粗壮的杆子,用砍刀一一砍去其绿色的外皮。
把所有杆子的外皮剥去后,慕荷开始下一步程序破蔑子。
她先用砍刀把杆子的根和梢剁掉,然后用刀小心翼翼的切到其骨节处。
等切过了骨节时,她又加快了动作。
随着“咔咔咔”的声响,一根杆子被慕荷均匀的分裂开来,成为了三瓣。
很快,洞内再次传来了一缓一急节奏感极强的悦耳进行曲......
这种悦耳的声音在持续了大约一个小时后,终于停了下来。这两捆杆子也被慕荷劈得是又齐又匀。
她起身去桌子上喝了碗水后,又摸着黑去外面搬了一块大石块进来。
一般在破完篾子之后就是压篾子。
小时候,压蔑子这个体力活一直是由爷爷来做的,他是用那种石头磙子把劈好的篾子压扁。
现如今没有石头磙子,慕荷只能用平的大石块来代替了。
她找来一根粗的棕榈绳,将其牢牢系紧到大石块上。
接下来, 慕荷俨然又成了一名女汉子,她把那根粗粗的棕榈绳子套在肩膀上,然后拉动着大石块来回碾压着劈好的篾子。
等把所有篾子压完,她的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汗珠不断的从额头向着脸颊滚落。
用衣袖胡乱地擦了一把脸,慕荷放下绳子,去洗脸盆那拿来了一块毛巾,将身上出的汗全部擦干。
为了防止感冒,擦干身体后她里面又换了一身“吉利服”。
把略微浸透的棉衣、棉衣搭在架子上后,她稍微休息了一会,然后戴上线手套,开始刮篾子。
慕荷左手用刀刃按住篾子,右手则用力的抽出,随着抽力的作用,篾子瓤很快就被刀刮掉了。
但是接下来在刮蔑子的期间,虽然有线手套的保护,她还是被篾子给扎出了血。
等刮好蔑后,慕荷才去简单的处理了下伤口,又接着回来开始编织炕席。
编炕席也是个技术活,它的起头和收尾是最难的,起头起不好,编织出来的花纹就会很乱。
小时候奶奶编织的时候,那些篾子在她的手里就像梭子一样被她轻快地上挑、下压、平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