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大于天,
任何朝代,这都是摆在百姓面前的第一要事,
也是任何朝代都无法完美解决的顽疾。
哪怕这个研究小组多少有些胡来的味道,赢老还是忍不住认可的点了点头。
“目前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冉秋叶紧接着道。
“哦?”
赢老这次是更惊讶了,“很大的突破?”
“是的,请跟我来。”
一行人走过一个缓坡长廊,重见阳光。
这是地上掩人耳目用的车间,现在被改造成了几个实验基地,
而一组的两亩大棚地,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占地是最多的。
“这边是水稻,这边是麦子和其他作物。”
“赢老,咱们先进入这片区域看一下吧。”
冉秋叶带着众人进入种植麦子的大棚。
大棚内温度颇高,刚一进入,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赢老和郑玲鹤同志停下了脚步。
在两人面前,是整齐的、密集的麦浪,葱葱郁郁,
一个个饱满的麦穗轻轻摇晃,放眼望去,宛如陈列百万的士兵。
赢老呼吸重了几分,而后重新抬起脚步,走到麦田边,伸手抚摸起麦穗来,
许久之后,他才颤颤巍巍摘下一个麦穗,放在手心轻轻撵开,吹掉麦皮,剩下一个个绿色的麦子。
不仅颗粒大,不见任何干瘪,而且也没有发灰、生虫的现象。
赢老终于笑了起来。
“这一亩,能产多少斤小麦?”
“初步估计,800到1200斤。”
赢老再次沉默下来。
建国之前,国内的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地主、富农手里,地多的人不在乎亩产,没地的人也不会过于积极,所以无论是亩产量还是总产量,都不算太高,
建国以后,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但碍于土地质量、肥料等原因,亩产量并没有比前朝高多少。
总产量提升了,但亩产量却依旧是300斤左右。
冉秋叶嘴里的800-1200,直接提升了三倍到四倍,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同样的土地,能养活三四倍的人口,
意味着同样数量的人,吃到的粮食能比以往多三到四倍。
赢老并不怀疑冉秋叶的话,因为事实就摆在他的面前,
他种过庄稼,知道收成时是什么模样,也明白想要将一亩地种成眼前这模样,会有多困难。
“如何做到的?”赢老问出很重要的问题。
眼前这亩地的情况,究竟是个例,还是能广而推之,极为重要。
“正常的种植方式和顺序并没有错,最大的变化只有两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