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她们赶来的时候,街上的百姓都焦急不已地向讲道的高台这边涌来。路上遇到的所有路人,都是对济蒲高僧和斋饭称赞不已。
甚至他们拉住的那个路人,也是为了赶上斋饭,急急忙忙就跑走了。
等宁墨和秦潇月赶到的时候,更是感觉人山人海。边陲小镇,人口本就十分有限,哪怕广场十分空旷,但已经人挤人全部坐满了。
甚至还有好些妇女带着自家的孩子,坐在一旁等待之后的讲道和施斋。说是吃了济蒲高僧施的斋饭,孩子也会变得更聪明。
也正是因为这种口口相传的推崇,让她们对这个高僧和斋饭,也存了一丝好奇之心。
而看广场上百姓的密集程度,只怕是整个小镇的人口都出动了四分之三。
而在中原这样一个在百姓中推崇道教的国家,如此多的信众对济蒲高僧和所谓的福斋念念不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哪怕有些人可能是出于占便宜的心理,想要多吃一顿饭。但是在济蒲和弟子的宣扬中,这一顿饭已经成为了“福斋”,吃了之后可以小病不侵,身体康健。
出动整个小镇四分之三的人口,去接受高僧的讲道和施斋,甚至和小镇的官府都在推动这件事情,那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施斋那么简单了。
尤其是秦潇月的反应,更是让宁墨确信了这种不对。
在来之前,秦潇月只是惦记着福斋有多美味,想要尝一尝福斋。
但在吃过福斋之后,秦潇月却变得对济蒲高僧尊敬不已,学着普通百姓一样,对济蒲高僧鞠躬跪拜回礼。
而在施斋的时候,济蒲高僧随意的问话,却表明了一个容易让人忽略的事实,在众多的信众之中,济蒲竟然能发现两人是第一次听道!
在几千人之中,想要找出一两个生面孔是极为困难的。哪怕可以实现,但前提是,这几千人已经听过了许多次讲道。
因此,在一次次的暗示和强化之下,对济蒲和施斋也就愈加推崇。甚至可以为了听道,放弃手头的活计和生意。
而宁墨作为修道之人,想的显然不止于此。
能让一个高僧发现自己新信众的方式,除了对熟悉的信众过目不忘,还有一个更为简单的方法,就是信仰之力。
当众人对济蒲和他所宣扬的佛法深信不疑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信仰。而这种信仰一般都是直接汇聚到诸神身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