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望着杨彪道:“杨氏三世三公,太尉震畏四知,太尉秉三不惑,太尉赐议论切直,皆汉之纯臣。今时局动荡,四方不靖,仁人当怀匡济天下之心,志士当存安靖四方之志。太尉举荐太中大夫杨彪领豫州刺史,朕心甚慰。”
董卓脸皮子抖了抖,他觉得,这个孙女婿太能装了!明明是这孙子的想法,非要说是我的举荐。哼!
转念一想,杨氏三世三公,杨彪亦为士林名望。皇帝将举荐之功让给他,不正好为他博取声望么?
嗯,这孙女婿,能处!想到得意处,他脸上露出笑容。
其他身处其后的大臣看不到这一幕,可貌似不参与的袁隗,却一直关注着董卓的一举一动,看到董卓欢笑的样子,他直觉认为,皇上所言,杨彪乃董卓举荐,大概率是真的。
想到董卓身为袁家门人。却吃里扒外,捧杨氏的臭脚,真是令他不耻。
然他亦无可奈何,只得在心中暗道:竖子,今日且让你得意忘形,他日定叫你身首异处。
听闻刘协历数杨氏三公的得意之处,杨彪心中甚是熨帖。
他杨氏三世三公,乃名望之家。皇上幼年尚能知晓,可见祖上人望之深。
尤其是刘协激励之言,让他感同身受,冥冥间,他感觉,那应运而生的仁人志士就是他杨彪。
因此他躬身叩谢道:“臣豫州刺史杨彪,愿为王前驱,纵九死而不悔!”
这豫州刺史,他杨彪干了。就为皇帝知人善任,洞察人心。至于董卓的举荐之恩,他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值当没有这回事。
刘协颔首道:“卿意,朕已知之。政宜简而不宜繁,官宜俭而不宜奢;望君薄赋税以活万民,轻徭役以养民力。如此,上下一心,方能共克时艰!”
刘协此话一出,满朝文武皆愕然。由于珠帘的遮掩,他们看不到刘协的真容,但他们却能从刘协的话语中,体会到他真心爱民的心思。因此,许多臣子的心理有了微妙的变化。
这百多年来,外戚、宦官轮流折腾,把大汉祸害的千疮百孔。若非贤臣良将层出不穷,稳住了大汉的朝堂,恐怕这大汉早就亡了。
诸大臣渴望明君久矣,然屡遭挫折。今日骤闻小皇帝此番言语,他们中的很多人心动了,觉得这届皇帝不错!
袁隗亦也不例外。他低着头,面容肃然,双拳在长袖中紧握,心中暗道:这个小皇帝,不可留也!
董卓虽然骄横,但亦知皇帝这番话说出来,必能得良臣之心,散贤名于世。
这是他选的皇帝,有这样的见识,对他而言,也不知道,究竟是好是坏?
杨彪再次躬身叩拜道:“陛下圣明,臣定不负圣望。”
尚书周毖唱名后道:“长沙太守孙坚,剿匪得力,骤然调离,恐匪患复炽。臣以为前司隶校尉袁绍,四世三公之后,深孚众望,宜领兖州刺史。”
董卓老神在在地坐在那里,对于孙坚,他实在是无感。若非刘协提及,他恐已将孙坚忘却。
至于袁绍之害,他并没有放在眼中。何况他是袁氏门生,若是三袁皆不得入仕,他董卓忘恩负义的名声恐怕就臭名昭着了。因此,他在答应刘协之后,又有了自己的小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