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继续吓唬道:“朕虽年幼,尚思国本。卿乃大才,岂能着眼于蜗角之利。民心似水,朝堂如舟。若逆民心,不啻逆水行舟,若风浪袭来,水依然如旧,而朕与诸位大臣恐为鳖虾腹中之餐矣!”
李儒嚅嚅诺诺道:“何至于斯,何至于斯!”
刘协慨然道:“秦欲万世,却二世而亡,君心民心向背,可见于斯。李儒,你还不醒来?”
听到刘协大声喊他的名字,李儒猛地打了个激灵,抬头看向刘协,发现他不怒自威、帝王之势慑人。
他猛然俯首道:“臣为一己私欲,而舍大义,乃臣之过也。蒙陛下教诲,臣李儒已然幡然悔悟,愿意誓死效忠陛下。”
大义之下,凡有人性者,皆欲身死就义。而蒙昧利己者,别说刘协大喝一声,哪怕是眼前山河崩裂,尸骨累累,亦唤不醒他的人性。
李儒,虽为私利投靠董卓,却终究是汉家之臣。他心中,终还是人性未泯。
最重要的是,他发现,刘协身携大义,知天下大势,且聪明睿智,董卓实难与之抗衡。若不早早投靠皇帝,仅以他鸩杀弘农王之举,恐怕就难得善终。
他算看透了,弘农王之死,其中必有刘协的手脚。董卓在,他自然不会有事;董卓若不在,他必遭屠戮。
而刘协的一番深谈,既讲情理,又具大义,让他产生一种幻觉:刘协并非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霸主,而是海纳百川的明主。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投诚了。只希望日后刘协能够放他一马。
刘协有些讶然。这李儒降得太快,让他有些猝不及防了。
不过,这次召见,他本就是为了折服李儒。因此,哪怕有些意外,他还是朗声笑道:“朕能得文优,如虎添翼啊!”
说着,他走上前弯腰拉着李儒的双手,将其从地上拉起。
李儒站起身,感激道:“罪臣不敢当陛下盛赞!”
刘协摇头道:“文优之能,朕深知之。朕亦知文优心中所虑。”
李儒闻言,目露惊色。他直觉地认为,皇帝已然知道他鸩杀弘农王之举。
虽然他不知道皇帝为何消息如此灵通,但这件事,他做完之后,确实如鲠在喉,难以释然。
以臣弑上,恐难被士人所容啊!想到这里,他脸上露出惊惧之色。但转念一想,皇帝既然在此刻提起,想必不会深究。因此,他满脸祈求之色地看向刘协。
刘协握住李儒的衣袖道:“他日,朕若主政,文优可改名换姓,于边郡立功。想来以文优之能,十年之内当能堂堂正正地屹立朝堂。”
他并没有大包大揽,直接许诺宽赦李儒的罪行。因为那不现实。
刘辩,可是曾经的皇帝,也是他的哥哥。若是他敢直接宽赦李儒的罪行,只怕整个朝堂都会沸反盈天。且不谈士林非议,就是民间也会众口铄金。
因此,他给李儒的选择便是以退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