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谬赞了,寡人愧领。既然先生认可,那就定了,先生所留秦国的这部典籍,就叫‘礼法治国’!”秦王对于像荀子这样的大师,能够认可他所赐之名,心中颇为激动,于是在感慨之余,接着对荀子说道:
“既然先生执意要离开秦国,那寡人愿献上四千金之数,‘礼法治国’,一字千金,聊表寡人对先生不辞辛劳,远道入秦,于寡人授业解惑的感谢和敬意!”
“秦王太过客气了,这四千金之数,实在是数额太过庞大,我这里受之有愧啊!”荀子被秦王的大度给整懵圈了。要知道,这四千金之数,在战国时代,相当于巨款了(秦制,一金为一溢,一溢大约有1.25斤,千金便是千溢黄金,也就是黄金312.5公斤。按现在的黄金市价来算,一金接近人民币10万元)。
“先生不必过谦,这四千金之数,寡人自有道理。来人,拿笔来!”
荀子不知道这赠予千金,和眼下秦王吩咐的事情,有什么实在的联系。于是大学者,也像个孩童般瞪大了眼睛,看着秦王的操作。
等到内官侍从拿来文房两宝之后(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纸,所以镇纸也没有),秦王示意和他手里的学说目录一起,放到荀子的长案之上,然后方才笑着说道:“先生请,‘礼法治国’四字,寡人亲起,算是为先生起势了,现在有请先生亲笔撰写,正应了一字千金,四字四千金,方得圆满。先生——请。”
“秦王所言,自是字字千金。若再推辞,就显得下道了。徒儿,来,为为师研墨。”荀子跪立起身,蘸上墨汁,甩开臂膀,开始酝势。
“秦王在上,我,这就献丑了。”荀子即便再高傲,也要给金主薄面。
秦王特地起身,郑重拱手行礼,说道:“先生,请。”
在荀子大师的肆意挥洒下,“礼法治国”四字,成。
秦王拿到竹简之后,仔细端详好一会,方才放到王案之上。
“好!好!好!”秦王对荀子所题四字盖棺定论。
“惭愧。”荀子居然脸红了。
距离太远,秦王没看到。
秦王接续道:“临别之际,寡人另赠随身令牌一枚,但愿吾能秉先王之志,有承天运,一统纷乱之时!届时,寡人将厚颜再请先生入秦,先生若不吝赐教,这枚令牌,将可以让先生一路畅行无阻。先生只需要亮此令牌,就能马上得到,秦国无论职务高低贵贱之上下官吏的礼遇 。”
秦昭王说完之后,示意殿前执勤小吏送上四千金,并亲自奉上贴身令牌。
荀子也不再矫情,毕竟战国游没有盘资也很难做到,豁达一笑回礼秦王,后就接受了馈赠。
... ...
看着一代儒家大师,离开王宫的萧瑟身形渐行渐远,秦王冥冥中觉得一直以来求贤若渴的自己,甚至是秦国失去了重宝一般,尽管这是一个被自己,也是被当下形势弃之不用的重宝 !
可就算是束之高阁,就算是黄沙掩身,宝贝就是宝贝,并不曾折损丝毫,他金子般可贵的实质只会历久弥坚。
秦王再次面对着荀子的方向,深深一拜,直到荀子的身影,彻底消失在视线之中方才起身。
而这一拜,不仅仅代表着秦国敬贤爱才的一贯风范,更加是秦昭王嬴稷自己心里面、对于荀子之儒家学说理论的深深拜服!其实,以秦昭王睿智明悟之七窍玲珑心,何尝不知“礼法治国”对于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只是,秦国自从罢免魏冉,张禄领政之后,其国策大政已经转到了“远交近攻”的方略上来,就是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也已经筹备的七七八八了,对韩国,乃至赵魏开战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所以他心中虽然遗憾,但是目前“礼法治国”施行于国政的时机,还远远没有到来,也是时局使然,人力所不能抗也。
好在荀子愿意把他的学说典籍留于秦国,秦王想,或者是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后继之君身上,希望他们哪一个能够有机会,实行“礼法治国”的大策了!
就这样,荀子满怀希望,抱着能够践行儒家“礼法治国”的理想来到秦国,可是如此乱世,哪里又能找到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乐土呢?!处于权利之上的统治阶级,又怎么会把心思真正的用在百姓身上!其实,荀子一开始的到来,离开业已注定!
荀子在离开秦国之后,顺道去了一趟赵国,回归了阔别几十载的母国游历了一番。期间,他曾与楚国封臣临武君,议兵于赵惠文王的后继之君赵孝成王驾前,提出了“用兵攻战的根本在于万民”,“善于用兵的人,往往都是善于善待和团结老百姓的人”的观点。可惜,赵王依然没有启用荀子,他的学说又一次被束之高阁。
不过这次议兵的经历,让荀子与楚国临武君熟识。在荀子回赵国的几年之后,楚春申君在楚国执政,临武君就把荀子推荐给了春申君。这个时候的荀子,也不嫌官小了,于是就去了楚国,做了一名兰陵县令,最后在楚国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