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谏官,给官家进言,本就是分内之事。
四位宰执很快传阅完毕。
秦桧暗自大喜,宝押对了。
王庶面色潮红,率先开口,“陛下,臣请即刻兴师北伐,趁虏人内乱,犁庭扫穴,光复旧土!”
秦桧符合道,“臣附议。”
几人都有些诧异的看了眼秦桧,什么情况,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赵构不动声色,这也是他看到情报的第一反应,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允许他这样做。
李光沉吟许久,“天时地利均不在我,仅占人和,非是发兵的最佳时机。”
王庶将目光投向赵鼎,现在只有他还没有表态,而他的意见至关重要。
就说政事堂四人,王庶算半票,李光,秦桧各一票,赵鼎独占两票。
赵鼎惜字如金,“等。”
王庶蹭的站起身来,“还等?下官已经等了十年了!这般机会千载难逢,岂能错过?”
李光拉了拉王庶的衣袖,“子尚,你失态了!”
王庶冲赵构拱手,“还请陛下恕罪。”
赵构摆摆手,并未放在心上,“赵卿有何计议?”
赵鼎刚准备起身便被赵构示意制止,坐着缓缓开口道,“虏廷之变,定然是完颜阿骨打一脉和完颜吴乞买一脉之间已然不可调和,既然如此,何不坐山观虎,让其内耗?
若是我朝此时用兵,不说准备仓促,更会使原本虏廷不和的两派同仇敌忾,反而凭添几分变数,与我朝不利。”
李光默默点头,王庶皱眉不语,秦桧...无所谓,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赵卿继续。”
“若是太祖一脉胜出,两国战事应在明年,若是太宗一脉胜出,则由我朝选择进兵时机,决战已然不远,此刻,我朝应当将储粮之地尽量北移,通传众太尉枕戈待旦,随时进兵。”
赵鼎知道岳飞已经凭借超乎寻常的战争嗅觉提前北上,但是不够,还要继续往前压,战端一开,岳飞的后护军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进军河南。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因为他的弟子白野,就在颍州。
岳飞一动,颍州的防御压力便会大减。
赵构有些犹豫,“会不会太过冒险?”
赵鼎笑道,“陛下,我朝军势已不比当年。”
赵构咬牙拍板,“好,就依赵卿之言,全军备战,枢密院统筹厢军,征调民夫,调配军粮器械,政事堂总领全局,便宜行事,朕,不从中御。”
绍兴九年五月,建康行府御书房中,就这般定下了战争的基调。
晚间,赵构和一众嫔妃用罢晚膳,正在书房省阅各地奏疏。
忽然有内侍进来禀报,说赵相公来了。
“赵鼎?快请,快请。”
须臾,赵鼎快步进来。
还未等赵鼎开口,赵构率先问道,“赵卿怎的去而复返,可是发生了变故?”
赵鼎眉眼平和,摇摇头,“不然,一切安好,政令已发往各处,臣此次进宫,是请陛下召开大朝会。”
大朝会,一般只有重大的节日才会召开,这不年不节的,赵构一时间摸不着头脑。
“赵卿这是何意?”
赵鼎轻轻吐出两个字,“人心。”
赵构越加不解,“赵卿不妨直言。”
“北伐已然不远,陛下可曾想过,中原之地该如何处置?”
赵构皱眉思索,这确实是个问题,现在的中原固然是满目疮痍,但是,只要天下承平,三五年的功夫就是千里沃土。
中原的百姓,官吏可没有死绝,到时候这地该怎么处置呢?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淮水以北都算金国,不要脸一点的说,无论最终收复多少,理应都是朝廷的。
我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凭什么你说是你的就是你的?
赵构一拍巴掌,“妙啊,不过,议什么?”
“北伐!”
赵鼎这也是受了白野的启发,有好处,但是我不说,先藏着,试探众人的反应,然后用小本本记下。
谁表现的好,有糖吃,表现的不好,那就光流口水吧,也别抱怨,不是没给机会。
“来人!上茶。”赵构走下御案,坐在赵鼎身边,“赵卿,再细细说说...”
御书房中时不时的传出几声刻意压低的笑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