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东途,东昌庄。
虽然已经来到了阳春三月,但并没有为这个不太平的年头增加多少温暖。
因为去年的冬天,大和国的鬼子们入侵了华夏。
好在这东昌庄里五年前搬来一户姓常的人家。
也不知为何,自从他搬来之后,便很少有不太平的事情找上来了——瘟疫、饥荒、蝗灾……诸多种种,再也没发生过;哪怕去年战争开始,村子也一直相安无事,像极了世外桃源。
那姓常的人家有个习俗,总是在冬天离开,年后便回,谁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但似乎今年的春节,他们并没离开村子,有人看到年三十儿的时候他们家有人起火烧饭。据说是他们家的“少爷”看上了村子里哪家姑娘。
而这天,村子里来了一个浑身污血的人。
在这两年,这种浑身是伤的人不管出现在哪里,都会成为不祥的征兆。
但常家的那位少爷,却是亲自到了村头迎接,将他接回了常宅。
“你确定你是常信老爷子?妹跟我玩儿呢吧?”杨思手里捏着唐珺给的照片,有些不太相信。
“这有啥不能确定的。”常信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大油头,拿起手中的搪瓷杯,指着上面刻的两个大字,“看这里,‘常信’。”
杨思看着照片上那一脸慈祥的老头,又看了看眼前这个只有20岁模样的青年,怎么也不相信这俩是同一个人。
“呼噜噜噜——呸!”常信啜了口茶,吐了吐茶叶子,看着杨思,眉头皱起来,“谁让你来的?找我啥事儿?说完赶紧走,一身血呼啦差的,搁这儿腥味儿老大了……”
说罢,常信突然品了一下刚刚自己说的这几句话,脸上闪过一丝幽怨,“你这东北口音感染力也忒强了。”
杨思此刻身上满是污血,小腿、胳膊,甚至脖子上都缠绕着纱布,显然是受了不轻的伤。
将照片放进怀里,他解开身后背的包袱,小心翼翼地拿出那张草纸,语气有些着急:“有人告诉我你能帮忙瞧瞧这张纸。”
常信也不着急,又喝了一口茶,才慢悠悠地接过那张草纸,也仅仅是随意地看了两眼便放到了一旁的桌上。
杨思本就有些着急,见得面前的这位年轻人对这张纸头毫不上心,脸色瞬间黑了下来,但还是好声好语地讲着:“老弟,你若不是常信老爷子,烦请请一下,我可以等;如此这般是什么意思?”
“你似乎很着急?”常信抬眼看着杨思,“赶着去救人?”
杨思一愣,垂首片刻:“是。就是那个告诉我常信老爷子能看这张草纸的人。”
他说的是唐珺。
“救得及吗?”常信放下搪瓷杯,平静地问道。
杨思手微微抖了一下,低下头不讲话。
“值得吗?”常信又问。
杨思霍然抬头,上一个问题他不知道如何回答,但这个问题他十分的坚定:“值得。”
“三日之后,来取草纸,我告诉你怎么用。”
常信站起身来,将那泛黄的草纸收好,准备送客。
“三日……可能回不来。”杨思又补充道,“让我在这儿等三日,更是没那个时间。”
“刚刚还说可以等。”常信翻了个白眼儿,言语间似是又成了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人,他转过身来,重重叹了口气,“等我弄好就给你寄去,使用方法也随信一起。”
杨思皱起眉头:“要多久?再说你也不知道地址,如何寄?”
“你信我吗?”
杨思一愣。
他看着面前这个油头青年的目光,平静、无喜无悲、从容,宛如一泓深潭。
那个瞬间,杨思心头蓦地升起一个想法,不管他是不是唐珺口中的那个精通阵法的“老头子”,他一定能帮忙解开这个草纸的谜题。
“信。”
说完这句话之后,杨思也不再过问,起身朝着村外走去。
看着杨思远去的背影,良久常信幽幽长叹:“天璇啊天璇,你这是何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