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吧,我带你们去知青点。”
路上,据小周自己介绍,他叫周然,也是知青。来了有三年了。
知青院现在的知青加上乔轻轻这几个新来的,刚好有16个人,男女人数也刚好一样多。
原本不止这些人的,那些来得早的知青,知道回城无望,陆陆续续的都已经在俞家湾大队成家了。
周然看到他们就想起自己刚下乡时的心情,就宽慰了两句。
“都别担心,过几天你们就适应了,俞家湾大队环境还挺好的。”
周然顿了顿又道:“你们来的时间刚刚好,队里夏收早已结束,田地里其它该种的都已经种上,所以六月里也没有什么重活,刚好让你们适应。”
“嗯,我们会尽快适应的。”几人都点头应到,边走边观察村里情况。
有些是几座房子挨着的,有的是独立的。隔着不远就有户人家。村里房子都是土墙瓦房。
知青点不远,走了十来分钟就到了。
知青点原先是村里土财主的小院,还是青砖瓦房。新中国成立前那土财主就跑了,房子一直是锁着的。
前几年闹得凶的时候也还好,毕竟人也不在。只是地上和围墙的砖,不是坑坑洼洼就是断壁残垣。
因为村里人有修房子需要材料的,不想往山上去就来撬这个院子。因着那土财主以前为人也不咋地,队里也没有人管,慢慢的就变成这样了。
房子一直荒废着,直到知青大规模下乡,队里要安排知青点,就把这院子拾掇拾掇改成知青点了。
乔轻轻心想,难怪这房子看着很大。
院子方方正正的,知青们男女各一边,中间一围墙隔着。厨房在前院,厕所倒是有两个,就两个棚在后院的两个角上,是农村常见的那种茅厕。
院子的空地上都种着菜。房子周围一圈参差不齐的围墙将知青院包围了起来。
这个点儿刚吃完午饭,知青们还没有去上工。见新来了知青,打了声招呼,还帮忙把行李提进屋。
女知青这边有两间房,小的住得下四人,已经满员。大的能住六人,现在只有两人,加上新来的乔轻轻和李卫英都还有空。
女知青这边的负责人是一位已经来了六年的老大姐,叫方文。她将乔轻轻和李卫英两人领到大间,指着两张空出的床位。
“知道要来新知青,这两张床都简单收拾过。”其实也是就在木板上铺了一层稻草。
床都是木板靠墙搭成的,虽然都是窄小的单人床,也好过那种大通铺,至少不用和别人挤在一起。
还好乔轻轻两人都自带了被褥什么的,也就无所谓了。将床铺好,带来的其他东西放到床下,也就收拾好了。
乔轻轻早就预料到乡下条件差,见到了才发现俞家湾比她想象中的好多了。
收拾好东西后,乔轻轻感谢过帮忙的人,期间也差不多知道了同住一屋的这些人的名字。从她们口中解了知青点的情况,跟周然说的差不多。
知青点现在加上她们新来的四人,共有16人。
周然是负责男知青那边,方文负责女知青这边的。来的早的有六年了,来的晚的就是乔轻轻这一批人了。
知青点是在一起搭伙吃饭,每天轮流两人提前下工做饭。而新来的知青口粮都是在大队预支的。
下午,等知青们去上工后,周然领着乔轻轻几人在队里走了一圈,介绍了队里的情况。
俞家湾大队还算大的,队里36户人家,人口在400人左右。大多数人都姓俞,一个宗族的,所以俞家湾大队很团结。
乔轻轻点点头。
“周大哥,咱们大队还有河吗?”李卫英看到远处的河,有些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