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红楼,诗山词海,红袖添香

第287章 一剪梅词牌双调小令

“一剪梅词牌双调小令?”贾玉京头疼了,李清照李大家的味道,你以为很容易写?

主要是达不到她的意境,没有她的诗词之骨。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大家她的词令遣词之恐怖,达到了仙级,能柔能刚,每一词赋,皆为精绝。

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一个“轻”,一个“独”,

一人悄然而行;

独自一人,孤冷凄清,在一个幽静的地点,去慢慢等待那雁传的尺素。

去细细咀嚼那离别的伤情,去悄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字字妙绝。

而收尾的两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将一切的情感拉满。

心藏幽思,她满怀深情,缱绻,执着,依依不舍。

人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拢烟眉微蹙,一个深情才女思君之清晰面孔就跃然纸上。

她是如此的就难以排遣心里的思念。

全词小令可谓憔悴支离矣。

令人慨叹万千!

“红满御园绿满枝,款行衣扬,带走微香。

惊起彩蝶比翼飞,

孑然只身叹一人!

天虽明媚宫幽冷,一园春色,难填衷肠。

不知年月待华鬓,欲断弥愁,却添烦忧。”

“唉——”

一众嫔妃娘娘听贾玉京念完,挂起一剪梅词牌小令之后,只有长长的一声叹息。

不是他写的多么的好,而是将平日她们心里面真实写照赤裸裸写了出来,引起了共鸣。

御花园花团锦簇,在阳光明媚之下,畅游赏众花,原本是很有诗情画意的一件事。

然而她们的共同夫君,连睡觉都是在御书房,整天忙于政事,忙至三更半夜才睡觉。

就连皇帝的妻子三宫之主中宫娘娘要受君之雨露,也不是很多。

何况是她们?她们除了开始的时候,应付式过了几天夫妻生活。

然后就是无休止的等待,幽冷深宫,孤枕难眠,四面高墙挡住了一切自由。

赏花解解闷,很多时候,反而是更让人烦躁,你看,连小小蝶儿也能双宿双飞。

而自己只能不知何年马月才能一并双宿双飞,欲断弥愁,却添烦忧,不就是讲的自己的处境么?

“唉……”一双双秋水目幽怨望着贾玉京。

长公主朱徽妱虽然说没有愁困于君王这种感觉。

但也愁君哪,她也想有知心爱人,也想躺在他的怀里撒撒娇,也想明月当空两人诉说着衷肠啊。

韩夫人抿着性感红唇,一双媚眼儿望着贾玉京也闪烁着幽怨之色,上任君王早已经殡天,宫深寂静冷,自己也需要温暖,也需要爱啊!

一代艳后懿安皇后心中懊恼不已,这小冤家,就不能好好作诗词歌赋?

偏生要撩拨自己孤苦的心!

大公主朱媺姮,二公主朱媺娖,三公主朱媺媞,年龄太小,不知道大人怎么了,一个个沉默不语,只是幽幽而叹。

六院东西两宫,正一品袁妃,田妃,正二品刘妃、惠妃、淑妃几人也苦涩一轻叹。

李妃,方妃即是暗暗侥幸,好在自己遇上了这个小冤家的,不然以后的日子怎么熬?

没有盼头的时光,她们过的怕极了。

至于什么淫乱宫讳,这些事情,让他去烦恼吧,她们相信,以他的本事,不存在办不了。

她们也知道了元春姐姐已经出了宫,所以,没有什么烦恼事,连现在赏花见到鸳鸯蝶儿也不羡慕了。

元春姐姐其实不是贵妃娘娘,而是二品妃子,因为封了她是“贤德妃”,宫人叫元春是“贵妃娘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龙运为负,我照用不误!
龙运为负,我照用不误!
“罢了。”永承天深叹一口气,“臣先走一步。”永承天,炎汉国师,乃炎汉帝国少有的几位谪仙人之一。一手炼运化人之术,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将缥缈的气运转化为活生生的真人,神鬼莫测,妙不可言。可即便如此,也架不住炎汉国运日渐衰落,又恰逢先帝驾崩,小皇帝上位,毫无根基。为稳国运,永承天只能以自身为代价,与小皇帝的龙运绑定,创造出半朝文臣,才成功将国运稳固。待蓦然回首,小皇帝已然龙运尽丧,天下各地皆是潜龙之
灭世大帝
汉阙三国梦
汉阙三国梦
不知是穿越还是转世投胎,大学生肖彤成了刘备的败家儿子。乱世三国,是梦幻抑或历史?是励精图治以求一统,还是苟全性命做个安乐公?
一吃就胖
皇孙白手起家
皇孙白手起家
李昭的父王李齐是个坑货,逼宫失败,然后全家跑路。李齐被抓回长安,李昭逃进大山里。部下不知所措的看着他,李昭淡定道:“诸位放心,一切皆在我谋划之内。”李昭心里很慌,谁能告诉我,大山里该如何生存。
大千飞雪
大明状师
大明状师
高律李子谦穿越大明,成为了大明朝治下的一名状师。于是,他破悬案,鸣不平,登朝堂,平天下。
不吃白菜先生
鼎锅底人
鼎锅底人
明初年间,未来皇妃与贫寒小子偷吃禁果,当处死。一出假死他们得以金蝉脱壳,逃进原始森林。他们遭遇猛兽、野火顽强活下来。又遭遇地陷沉入几百丈的天坑与世隔绝。在他们准备就在那共度余生之际迎来了他们的孩子,为了孩子,男主想尽了法子终于爬出了天坑。在他们安居乐业时又遭战乱,他们收留一群妇女儿童回避天坑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甘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