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宋

第30章 预言和慧眼

西夏集兵的消息传到汴梁之时,王安石正在跟韩绛吵架,争执的焦点就是韩绛最初上书提及的改革役法。

韩绛并非完全反对王安石制定的《免役法》,而是对其中收取下户免役钱以及免役宽剩钱有不同看法。

当时两人同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绛比王安石大九岁,既有变法首倡之功,又是王安石的举荐人,结果他愣是吵不赢。

两人一同请命,其实是让赵顼在两人之间做个决断。赵顼选择了王安石,韩绛离开汴梁,去了陕西。

听到这里,王大卫突然不想找王安石聊天了。

韩绛到了陕西,知道自己不擅兵事,但也不以为意。

身为宰相,难不成还要亲自披坚执锐?虽然自己不能打,但只要识人、用人,安排能打的人去打不就行了。

韩绛对自己的识人之术颇为自信。

韩绛“识”到的第一个人才叫种谔。

种谔是名将种世衡第五子,骁勇善战,在整个西军体系中是出了名的能打。

别人能打可以做到“闻战则喜”,种谔则更进一步。

治平四年,种谔在上级领导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率军出击,迫降西夏将领嵬名山,收复绥州,共缴获酋长首领三百人、一万五千户、兵士一万人。

西夏聚集四万人马,想要夺回绥州。

种谔指挥宋军、降军以及绥州全体老弱妇孺协同作战。追击敌军二十里,俘获斩杀甚多。

韩绛非常欣赏种谔,种谔投桃报李,提出了自己的策略:

西夏这次聚集兵力的目标是环庆路。

环庆路地势险峻,加上几十年经营,寨、堡无数。

西夏要想有所收获,必定抽调各处精锐,包括西夏的龙兴之地——银州、夏州。

届时,环庆路主守,泾原、秦风两路协防,而他种谔可以率领鄜延路的军队向北越过横山,只扑空虚的银、夏二州。

韩绛大喜,当即任命种谔为鄜延钤辖。

离开鄜延路,韩绛继续西进,到了庆州。

当初挑事儿的庆州知州李复圭已经卷铺盖滚蛋了。不过他是文官,死不了。

没准儿过几年抱上个大腿还能复起,继续作妖。新任庆州知州叫王广渊。

在庆州,韩绛又用他的“慧眼”找到第二个人才——王文谅。

王文谅的出身可没有种谔那么优秀,他原本是西夏重臣没藏讹庞的家奴,犯事儿后逃到了大宋。

谁也不知道王文谅是怎么就入了韩大宰相的眼。反正韩绛对王文谅言听计从、委以重任,特命他节制蕃军。

如果不是王文谅出身不好,韩绛说不定会让王文谅统管整个环庆军。

王文谅确实是个人才,不过他的才能不是军事,技能点儿全都点在飞扬跋扈、欺上瞒下、坑害队友、争功诿过上面了。

可韩绛就是信任他,谁劝都没用。甚至,韩绛还把广锐军的战马夺过来给了王文谅统管的蕃军。

环庆军就在这样的气氛下迎来了西夏的进攻。

战事胶着。

好在种谔预判准确,鄜延军一路势如破竹,顺利穿过横山,推进到横山北麓,距离银州不足六十里。

种谔下令:停止前进,原地筑啰兀城。随后,又在后方修筑抚宁堡。

而他本人则返回绥州。并且,种家第三代的几个年轻人已经来到了汴梁。

曹七的大哥曹评由此得出结论——败局已定。

王大卫暗想:韩绛的“慧眼”其实也还行,只要别用在姓王的身上。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大明:俺爹朱高煦,江湖人称造反大帝
大明:俺爹朱高煦,江湖人称造反大帝
二十一世纪末的大孝子,因为一串时间倒计时,穿越到了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还成为了着名做死家朱高煦的好大儿,姬阳表示:有我爹在,想不死都难。汉王扫堂腿,一腿坑三代,人死名还在。姬阳:爹啊,别做死了。朱高煦:儿子捞捞!
四夕火山
逆天驸马爷
逆天驸马爷
路远穿越了。开局成为武国驸马爷,奈何有名无实。不过路远胸无大志,只想摆烂,当一个纨绔中的纨绔。可惜,事与愿违。本无意搞事的路远,被硬生生推到了漩涡之中。乱世将起,谁与争锋!力挽狂澜,天下无敌!且看路远如何搅动风云,扶大厦之将倾,笑傲天下……
月下观鸟
国运游戏,熟知历史的我赢麻了
国运游戏,熟知历史的我赢麻了
全民领主游戏降临!龙国惨败,再这么下去就要灭国了。叶长青被选,开局选择吕布,天胡开局。最后,面对万族军队入侵。当所有人还在游戏苦苦挣扎时。叶长青身边已经武将如云,谋士如雨。吕布,赵云,岳飞,李元霸如入无人之境。贾羽,郭嘉,刘伯温,杜如晦各种谋士,坑的万族军队叫苦连天。叶长青立于万族军队前,大吼一声。“还有谁?”
人生一直迷
风流小太监
风流小太监
穿越后被女帝捉去当假太监,奉旨稳住后宫。女帝冷笑着说:“办不到就杀头!”苏铭半喜半忧,心想要能活下去,必须给她带点儿绿。不过作为一个穿越而来的猛男,苏铭也绝不甘心一直做个假太监,趁此机会也在提升实力,步步为赢……
何北
假太监:从攻略恶毒皇妃开始
假太监:从攻略恶毒皇妃开始
穿越古代大楚王朝,开局被皇妃拿捏假太监身份。为了保住小命,萧辰一不做二不休,翻身农奴把歌唱。怎料反倒因此意外收服皇妃,从此一步一步爬到最高。敌国诗仙笑我大楚无人?快去寻萧公公!蛮族大将嘲讽我大楚将军手无缚鸡之力?再去寻萧公公!眼看这大楚天下没了自己也玩不转,萧辰索性也不想打工了。“陛下,你挪挪位,这里还是换我坐吧!”
汉唐风流